“是啊,这么大的书院,三百号学生,不也很正常吗?便是三百学生,外面仍旧有人时常打听,书院什么时候再次对外招生,想要将自家的孩子送到书院里开呢。”颜思鲁笑道:“这书院啊,与长安城中的书院,多少还是有些不同的。”
一开始没有开书院的时候,颜思鲁对于陆德明给他写的信中所说的,也是存疑。
但是到了书院之后,亲眼见过,便豁然开朗了。
“寻常百姓家将孩子送到书院来,在书院的一些花销,书院也各有补贴,所以,来书院的前三年,对于学生家的家中负担也是比较小的,就比如在书院吃饭,住宿,还有一些其他的学杂费,比如书本,文房四宝的消耗.......”
颜思鲁掰着手指头跟孙伏伽介绍,脸上也带着几分自豪的神色。
在书院这么久,颜思鲁和陆德明一样,也因为书院,沦陷了。
这是个好地方啊。
看着孩子们一心向学,作为传道授业的先生,心中那种满足感,自豪感,是别的事情所不能带来的。
到这一把岁数了,还有什么追求呢?
出身大家族,吃的穿的用的,都享受过了。
至少,外面有过的,都享受过了。
而在庄子上,在书院里,还能尽情享受一些外面比较稀缺,比较珍贵的。
比如若是在长安城,在颜家,可不容易买到武德酒。
而在书院,庄子上的各类酒水,逢年过节的就往先生们这里送,且不管数量多不多,先生们是一定能享用的到的。
书院的先生去庄子上的酒楼客栈吃饭,也只需要付八成的钱。
还有诸多其他福利。
总之,在这书院做教书先生,所享受到的尊荣,是别的地方所没有的。
当然,如果说比起收学生给的礼物,那价值上或许是比不过国子监弘文馆还有长安城的其他书院的。
毕竟在这些地方上学的学生,大多是有一定的家底的,这是庄子山的学生所不能比的。
话又说回来,身为老师,可不能攀比谁的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有多贵重,这是不良风气。
“在书院的帮衬下,学生在书院的前三年,大多数寻常百姓家,都能负担的起,加上这庄子上的庄户,也算是富裕一些了。”
“孙少卿到庄子上,应当看到了,此时庄子上仍旧在大兴土木,有诸多工匠。”
孙伏伽点点头。
这边动静大的连长安城都知道。
给太上皇修行宫嘛。
“但凡是在工地上干活的,都是有工钱拿的,一天还管着两顿饭。”
“只要庄户们家里没有特殊情况,出人出力到工地上干活,挣工钱,加上平日里种地,一年到头,手里也能攒下不少钱。”
“手里有钱的情况下,就会考虑让自家孩子进书院读书。”
陆德明附和着点头。
“这书院,起初可不是这般模样的,最开始的书院,老夫也见过.......”
陆德明作为在庄子上书院里待的时间最久的先生,也知道这书院的历史。
今日既然孙伏伽问了,颜思鲁也提起了,陆德明也就跟孙伏伽好好说说这书院的历史。
省的一个好好的书院,在长安城的某些人眼里,就成了眼中钉肉中刺了。
甚至给妖魔化了。
从一开始,泾阳王还未曾资助书院的时候,庄子上所谓的书院,不过是在一处破旧的院子里,庄户们家的几个孩子凑在一起,请了一个会认字的先生,教导孩子们认字。
后来泾阳王殿下给修了新的学舍。
就从那时候开始,书院才开始发展起来。
泾阳王府往书院里砸钱,扩建书院,诚心诚意的邀请先生来教导学生。
先是将自己留在了书院里,后来又重金诚恳的邀请其他有学识之人来书院担任先生,给足了福利待遇,才将人才留在了书院。
如今,这已经是书院的第三次扩建了。
学舍,食堂,宿舍,校场.......
说着说着,陆德明有点不相信孙伏伽这一会儿的功夫就将书院给全都转完了。
于是,也就问起了这个问题。
“孙少卿未曾将书院转完吧?”
“看过了学舍,还有校场,校场旁边还看到了马厩。”
“这书院.......”孙伏伽对于这书院的规模,属实震惊了一把。
“哦,那就是还未曾去过食堂,礼堂,宿舍,还有图书楼。”陆德明认真点头。
一听这个,孙伏伽再次愣住了。
自己没去的地方,还有这么多吗?
那这书院,如今还在扩建,要扩建什么?
“三百多号学生,吃饭住宿,都是问题啊。”陆德明笑了笑:“平日里,学生们不放假是不会离开书院的,衣食住行,都在书院里。”
听陆德明说到此处,孙伏伽也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书院既然已经这般规模了,那如今又在扩建,是要修什么?我看参与扩建的工匠人数还不少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