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可能!”宁正道笃定的摇头。
0.1纳米,这怎么可能达到。
“可是老乔亲口说了,而且正在赶来的路上。”庄承安苦笑着解释。
他也不相信,但是听乔天鹤的语气,不像是开玩笑。
“不可能造出来的。”宁正道依旧坚持,“而且你觉得国内,还有哪个机构,比我的研究室进展更快吗?”
他十分笃定自己的看法,说完又补充道:“小数点往后移两位,或许还更靠谱一点。”
他自己就是微电子的总工程师,担任着光刻机的研发。
龙国从事光刻机研发的人,要么是他的学生下属,要么就是合作对象。
到现在最高的精度,都还在28nm徘徊,怎么可能有这种离谱的数字。
而且就算小数点往后移,变成10nm,都足够惊人了。
如果是国家秘密研发,他或许还能相信,并为此兴奋一番。
因为一旦有了10nm制程的光刻机,不说高端市场,至少中低端是可以满足了。
往后国家亲自牵头,说不定还真能重新打开全球市场。
可你说0.1,这就有点天方夜谭了。
而且好不夸张的说,我就是国内光刻机第一人,你说0.1纳米制程的光刻机问世,我怎么不知道?
“万一是真的呢?”庄承安心有期待。
卢翰林也道:“0.1纳米的光刻机如果真的造出来,应该可以打破技术垄断吧?”
两人是外骨骼,狼主坦克等一系列装备技术分解的参与者,深知国家藏着一些外界不曾知晓的宝贝。
如果是以前说出来,他们也不会相信,但现在还真不一定。
深耕光刻机领域的宁正道,听到老友的疑问,无奈的问道“如果光刻机真能造出来,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什么?”庄承安和卢翰林一同发问。
他们虽是学者,但不是同一领域,还真不清楚。
宁正道郑重道:“意味着现有的所有光刻机都将被淘汰,整个行业重新洗牌!”
“这么夸张?”卢翰林吃了一惊。
宁正道摇头,“一点也不夸张。“
“光刻机是半导体集成的关键,历来发展就是从大往小不断发展,用尽可能小的晶体管,集成尽可能多的沟道,来完成电子的传输。”
“这个沟道越短,信息的传递就越快,而沟道越多,算力也会越大,如果能无线堆叠,制造出堪比人脑的计算机也不是没有可能。”
“如果说现在的5纳米光刻机制造的芯片,就是一个简易的大脑的话,那0.1纳米原子级的光刻机,造出的芯片就真的有可能匹敌人脑!”
他说着,眼中露出一丝向往。
集成芯片上的晶体管说到底,就是一个个电子输入以后,拦截或放过去的通道。
如同两个地铁站,电子就是那辆地铁,选择通过,输出的就是1,选择拦截,输出的就是0。
一个个0和1,组成了最终的运算。
而精度的缩小,就是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里,布置尽可能多的地铁站,从而提高数据的输出评率,提高算力。
0. 1纳米,是原子级的大小。
将晶体管缩小到原子级排布集成,最后同样大小的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将是5nm的五十倍。
同样大小下,提升五十倍的算力。
淘汰现在所有的光刻机,重新洗牌相关的芯片产业,丝毫不夸张。
“只可惜,这是不可能的。”
解释过0.1纳米光刻机的惊人之处,宁正道又开始解释:“即便是现在的5nm沟道的晶体管芯片,都已经出现了量子隧穿效应的影响,再小整块芯片就会失效。”
芯片缩小到一定程度,就摆脱了常规物理学的范畴,进入了量子领域。
5nm以下,输入的电子,输出与否会变得不可控。
而这还只是硬件限制的其中之一。
除此以外,还有能耗,热力学的限制,说来复杂,但从理论上来说,0.1纳米的光刻机,根本造不出芯片。
“万一是我们不理解的方法呢?”卢翰林还是抱有期待。
磁能金属带给他的震撼,到现在都无法抚平。
在破解完那种合成金属的知识以后,他脑海中就生出了无数的应用方式。
而一旦应用,就将是打破常规理论的独特存在。
放在别人眼中,就是完全无法理解的外星科技。
乔天鹤所说的0.1纳米光刻机,并非没有这个可能。
不过听到他的话,宁正道是受不了了。
“你俩今天是想技术突破想魔怔了吧?”
老庄也就算了,他想不通平时对待学术问题无比严谨的老卢,怎么也跟个孩子一样,脑子里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下,他也不废话了,直接道:“这么说吧,就算各种限制真的能用技术手段解决,现在硅晶体理论上的大小,也只能缩小到2nm!”
硅晶体就是继承半导体上,制造晶体管的基础材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