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死后,后面的继任者们无论是元成宗还是元武宗都基本延续了忽必烈后期的制度。
元朝的汉化程度也因此倒退了几十年的水平,甚至还不如灭亡南宋之前的状态。
后面的元仁宗和元英宗为了维护统治,重新启动汉化。
却由于保守势力的强烈反扑,汉化只能流于表面。
甚至元英宗本人都被保守贵族刺杀,仅仅在位三年就去世了。
继位的元文宗虽然想要汉化,但有元英宗的例子在前,胆小谨慎的他根本不敢逾越雷池。
他就高坐在庙堂之上看着保守贵族们不断欺压汉族的百姓。
许多不甘压迫的百姓选择了奋起反抗,元末席卷天下的农民起义就是在这时播撒下了火种。
到了元顺帝执政前期,朝堂基本都被权臣伯颜所掌控。
此人代表的是蒙古保守贵族的利益,因此他极力反对汉化。
而且此人将汉族百姓视为草芥,被后人所熟知的元朝四等人制也是在他这里发扬光大的。
他以皇帝的名义下发圣旨,严禁汉族百姓持有铁制品,就连农具也不允许。
如果被抓到,等待他们的下场就是全家被杀。
他甚至一度丧心病狂到想要将天下张、王、刘、李、赵五姓的百姓全部杀光。
后来因为反对的意见过于强大,就连保守贵族也否决了他的提议才不了了之。
也正因为他对汉人的残暴,上至朝廷的汉族大臣,下至民间的贩夫走卒都对其怨声载道。
此时的元朝就如同一个随时会爆炸的火药桶一般,只待引线燃尽就会毁天灭地。”
刘邦听到这儿感慨道:“二者虽同叫伯颜,可这能力可真是天差地别啊。”
他曾经在南宋末年与伯颜交过手,深知此人的厉害。
如果盟军没有压倒性的火器和兵力优势,刘邦还真没信心能够赢过他。
可元末这个伯颜,除了名字和那个伯颜相同之外,俨然一个大奸臣的模样。
“还不止是这一点。
元朝更深层次的矛盾还在蒙古人内部。
咱们华夏中原自周王朝以来就奉行的嫡长子继承制,也因此延伸出兄终弟及等其他制度。
而相反蒙古内部的继承制就十分混乱了。
最初蒙古内部是实行原始部落的民主制,大汗需要经过忽里台大会的推选才能产生。
即便是前任大汗制定的继承人也需要经过大会认可才能上任。
这就造成了这种制度容易被人所操控。
拖雷一脉的蒙哥也正是因为买通了主持大会的金帐汗国的拔都才一举夺取了窝阔台一脉的汗位。
这无疑也违背了铁木真生前留下的大汗位世代出自窝阔台子孙的遗训。
到了忽必烈入主中原后,他也依照汉制定下了嫡长子继承制。
可随着太子真金禅位事件的爆发,太子因此而死,忽必烈其他儿子也纷纷争作一团。
偏偏蒙古部落内部还有幼子继承制,这正与嫡长子继承制相悖。
再加上皇兄皇弟之间还有兄弟相承的协议,仁宗武宗兄弟,明宗文宗兄弟都是有明文记载的。
自古权力动人心,谁也不想把皇位还给自己的兄弟,这就造成了如大宋金匮之盟的政治事件。
再加上蒙古宗室甚多且都颇具实力,其中不乏图谋社稷的野心家。
从阿里不哥到海都、乃颜、昔里吉再到海山等人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因为蒙古内部混乱的继承制度,才造就历代大汗登基都伴随着血雨腥风。
这也就造成元朝不过短短九十八年的光景,却产生了十一位皇帝。
这还要排除忽必烈在位的三十四年以及元顺帝在位的三十六年。
也就是说二十八年的时间里皇位易手了九次,平均每一任皇帝在位时间也就三年多。
皇位更迭的如此频繁,放在历朝历代里也是十分罕见的。”
说到这里任小天拿起茶杯痛饮一番。
随后继续说道:“与人祸并行的还有天灾。
据史书记载,短短的百年时间里元朝发生的天灾次数就要远超其他许多王朝。
旱灾、蝗灾、水灾以及瘟疫绵延不绝。
基本在元朝境内随处可见饿殍遍地的景象。
百姓们糊口都难,更别说是有地种了。
这些天灾发生虽然并非人为可控,但治灾不利绝对是元朝统治者甩不出的锅。
再加上官吏腐败,罔顾百姓的生死,只知提高苛捐杂税。
百姓为了活命,只能选择造反。”
刘彻不屑道:“异族果然是异族,打仗或许勇猛不假,可论起治国来说他们就原形毕露了。”
乾隆不满的反驳道:“汉武帝你这话未免有失偏颇了吧?
我大清可与元朝不一样。
论起治国来说,我大清皇帝自认不输任何一个王朝。”
朱祁钰冷冷说道:“哦?你们治国很厉害吗?
那怎么还治出了一个黑暗的年代呢?
被西方蛮夷瓜分殆尽难道不是出自你们大清皇帝之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