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后,白文安派遣32万大军,加上64万辅兵,渡过长江,对大明朝发起全线进攻。
浩浩荡荡的渡江场面,极为壮观。
东路大军从江苏渡江,攻击山东、天津,然后从东面合围北京。
中路大军从湖北渡江,攻击河南、河北,从南面合围北京。
西路大军从四川出发,攻击陕西、山西,从西面合围北京。
此时,李自成已经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如历史上那样吊死,但是比历史时间提前了几年。
所以,各地的城池,都望风而降,他们知道白文安虽然未必会给他们官做,但是至少不像李自成那样见官就杀!
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打开了山海关,引清兵入关。
李自成东出,与清兵决战,被清兵打得大败,狼狈奔逃,想要逃回北京。
但是此时,北京已经被白文安团团包围,李自成眼看无路可逃,只能自刎而死!
李自成一死,防守北京的流贼也投降了。
接下来,就是白文安与清兵的决战了。
白文安此时兵力高达32万,辅兵64万。
而清兵得知之后,紧急从东北征调兵马,从14岁以上,到60岁以下,都抽调了出来,加上蒙古八旗、汉人八旗、吴三桂等兵马,一共30万大军!
双方承德附近相遇了。
几十万兵马,当然不可能一字排开对决,而是必须分成一个个阵型,一部分一部分地上去决战。
输了的就撤回来,派新力军上去继续战斗。
双方的先头部队,在承德城外相遇。
白文安的队伍,按照万人一个方阵的规模,四周用四轮马车围了起来,前方布置了炮阵,后方是火枪手。
清兵统帅多尔衮看到如此,于是下令绕过去,清兵都是骑兵,机动力一流,完全可以绕过去袭扰敌人后方的后勤线,等到敌人粮食接应不上了,这才发起最后的攻击,敌人没有粮食,必定会崩溃的。
这样的策略,历史上多次出现过,北方的游牧民族,最喜欢用这一招。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面对袁绍的优势兵力,也是如此。
但是,白文安早有预备,后面的兵马,都是龙骑兵,即骑马的步兵,他们拦住了清兵的去路。
如果清兵继续绕后,那么他们就追击,反正大家都是骑兵,你也不比我的机动力强多少。
清兵的补给,一个是自己携带的牛羊,第二个是在当地抢掠的粮食,但是,北方早就被清兵和流贼多次抢劫过了,可谓是千里无人烟,清兵又要去哪里抢掠粮食呢?
没有地方可以抢掠了。
于是,清兵只能选择决战。
当然,他们希望在自己能够发挥优势的地方决战,选择了一处平原地带,能够发挥出骑兵的优势的。
白文安也不着急,慢慢将兵马收回来,朝着清兵逼近。
清兵派出去的小队人马,在附近没能劫掠到粮食,于是就只能选择决战了,否则,一旦他们的牛羊耗尽,就会因为没有补给而全军覆没。
而白文安的补给,可以从江南上船直接运到天津,然后再走陆路运来,沿途有数万辅兵保护,清兵未必能够赚到太多的便宜。
双方列阵。
白文安的阵列,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包抄清兵。
清兵仗着骑兵的机动性优势,选择了东路进攻,他们希望打垮一路敌人,然后再去攻击另外一路的敌人。
看到清兵靠近,白文安的阵列将四轮马车围起来,然后大炮在外面,里面是火枪手。
骑兵在附近绕圈跑动,希望寻找到敌人的弱点。
打头的,自然是吴三桂!
吴三桂的也是骑兵。
绕圈的骑兵越靠越近,白文安的队伍下令开炮,上百门火炮,宛如死神一般,轰然发射,无数炮弹落入清兵之中,顿时带走了几百伤亡。
几百伤亡对于清兵来说,不算什么,他们呐喊着冲到近处,遭到了火炮的散弹攻击,无数弹丸冲了出去,打在骑兵的身上,造成了上千人的伤亡。
骑兵冲到近处,纷纷射箭。
漫天箭雨落下,白文安的兵马躲在四轮马车之后,身上又有盔甲,完全不怕清兵的箭雨。
然后,火枪手开枪了。
无数火光冒出,无数子弹打去,瞬间就有上千名清兵倒下了。
火枪手轮流上前射击,清兵不断倒下。
不过片刻的功夫,清兵就伤亡了数千人。
呜呜呜!
清兵吹响了撤退的号角,清兵退下去了。
白文安的队伍,一个列阵固守,后面的就往前逼近,然后再次固守,后面的又往前逼近。如此轮番上前,慢慢挤压清兵的空间。
此时,白文安的队伍,已经从三个方向包围了清兵,除非清兵从北面逃跑,否则只能选择硬碰硬。
清兵当然不会逃跑,集合全部的力量都逃跑了,那么以后再遇到,岂不是全军毫无斗志士气?!
不能跑!只能战!
清兵派出了几个万人队,朝着白文安的队伍,发起了冲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