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养万物不为主,可名其小;万物归焉不为主,可名其大。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是说道养育了万物,但顺其自然而不把持万物,从这可以说它并不显眼(名其小:只潜在地作用而已,并不声名显赫。);万物都依附它但它并不主宰万物,这就是它伟大之处。因为它始终都不以自己为大,反而能令天下归附于它,这就成就了它的伟大。
意思都很好理解的。“生而不宰,持而不有”是老子对执政的一个基本观念。这儿可以视为老子对此的进一步诠释。还是那个中心思想,作为统治者,应该有那种为天下无怨无悔地付出的精神。就比如治理沙漠一样,种草植树,不是想立马要伐薪啃草,而是希望它们长好,防风固沙,能逐渐有个水草丰美的生态环境。老子所谋,一直是以柔克刚曲线实现战略目的的策略,所以他一直都在强调以退为进,以尊重人民的自然发展而获得民众认同与尊重这么回事。这就是他为统治者所谋的“处其下而不上自上”的方略。不过前提是要以道治国!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亡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矣。
这章老子说了以道治国比较朴实平淡,要安于寂寞、坚持不懈。但主要想突出的是以道治国能够达到“天下往而又安平太”。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是说秉持道的原则来治国,天下人都会向往归附。天下人民归附他,而他又不侵害人民,他就能安天下而使天下太平。意思很明显,与《诗经》中《硕鼠》所表达的“硕鼠,硕鼠,誓将去汝,适彼乐土”一样。只是老子是从正面而言,以道治国而不侵害百姓,那就肯定会为天下百姓生存留一片乐土,百姓在其上安居乐业,自然天下太平!
“乐与饵,过客止。”这可以理解为好的东西对人们是有吸引力的。“乐”优美的音乐,泛指各种表演。“饵”,美食。就是说动人的表演和飘香的美食会吸引过路的人止步观赏或购买。暗喻以道治国使人民安乐自然对天下人是挺有吸引力的。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此处又泼下冷水,说“若把道说出来,似乎平淡得没有丁点儿味道。若把道展现出来大家又无从看到道的本体。大家听讲道,也不见得听得出东西来。拿道来运用,也好像不能立马显现成效。”这一方面老子重述了道质朴、潜在的特点,另一方面却是在告诫欲以道治国者不可流于肤表,要耐得住寂寞寡味而长期坚持才行。简单点儿说,以道治国不能叶公好龙式的流于形式。
其实中国在三国魏晋时期曾出现过重拾以道治国的文化思潮,当时思想界看透了自汉武帝以来以儒治国的弊端与劣迹,是想换种治国思想。但由于司马氏不很愿意(其实当时他们还是想拉拢那些诸如竹林七贤之流的名士的),因为他们是儒家出身。又因当时那些名士对道学的研讨有点儿流于形式,并不能形成有效的政治方略。比如何晏那些人,陷入西汉初如《淮南子》所研究的玄学理论里去了,最终为空好清谈(谈玄)的人提供些奇奇怪怪看似玄妙无比的一些问题和谈资了事。而竹林七贤那帮宗老庄学说的,又把庄子的理论看得太重,整日就讲个逍遥自在,百事不管!庄子是把统治者的实质看透了而绝望了,觉得不会再有一个统治者会如老子所说的圣人那样大公无私地为天下老百姓执政的,就算自比圣人者,也不过挂羊头卖狗肉之辈罢了。因此他说“大道不死,圣人不止。”。然后他就只管自己精神上的自由逍遥了。隐逸山林,安贫乐道。持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绝不为虎作伥。因此,学庄子的竹林七贤方向也整错了,也不可能肩负起重振“以道治国”的重任来!历史便是如此,灵光一逝后,司马政权来了个“以孝治国”,想像西周分封诸王镇压天下一样大封特封皇室宗亲。结果搞成“八王之乱”,西晋政权迅速瓦解。倒让五胡乱华有了天大个机会。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此章老子首先以一系列排比的正反之道来作铺垫从而引出“柔弱胜刚强”的论断,充分体现了道家谋略特点:藏拙自守、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是说要使它收缩合拢,就要先去拔弄扩张它。这道理尤如办贝壳一样,贝壳感受到外力在办它,它就自然紧闭以防侵害。这点策略用在战术上可称之为袭扰战术,即毛泽东所言敌驻我扰,免得敌人休整好了又来扩张进攻。敌人在反复袭扰下,可能最终就只有龟缩不出或无功自去了。抗战时采取的麻雀战其实也是运用这一道理。而在谋略上来说,要限制对手的发展,尽量给对手制造方方面面的干扰让它各方面应顾无暇,使之不能静下心来发展。现在美国就是想通过这招来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嘛。应对招法呢肯定应该是坚持自己的本心,不上它的当即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