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真说:“紧张,我哥都是从东北买高粱,每年最少要买一万多斤,最多出酒五千斤。”
“那也不错了,已经算是中型酒坊。这样吧,我可以帮着他买高粱,还可以帮着运到酒坊,数量嘛,两万斤没问题。”
徐慧真却是精神一振,试探着问道:“二弟,你真能买到高粱?”
“能。”
顿了一下又说:“不仅高粱,还有玉米、小麦、荞麦、小米、大米,包括梗米、糯米,都有。”
徐慧真就觉得今天的心情,忽上忽下的,不时起落。
话还能说得更牛批吗?
秦铭说:“慧真,咱们家里,自二弟回来之后,就没有再为吃食操心过,粮食、肉食还有蔬菜、水果,没有断过。”
“那我可真是跳进福窝了!”
一个呼吸还没到,徐慧真的回复就来了。
秦铮心下赞叹,这嫂子的情商是真的高,讲的话让人听了就是舒服。
而且,出乎秦铮的意料,嫂子并没有再提起和粮食有关的事情。
确实是个聪明女人,懂得适可而止。
今天,是她结婚的日子,可不适合谈生意,秦铮判断,再过一段时间,她就会再提起帮哥哥购买粮食事宜。
当然,秦铮今天主动透露能弄到粮食,就是为了销售。
空间之中,最多的其实是粮食,即使是他不刻意耕种,但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积少成多,已经积累了五十多万斤。
关键是,这些粮食,颗粒饱满,品质精良,如果当作粮种,产量肯定比现在外界的粮种高。
“来了,来了,新娘子来了。”
胡同口,一群孩子看到汽车开进来,立刻边喊边跑向四合院。
秦铮将车子停在四合院门口,两位新人下车之后,秦铮将车子开走,停在开阔的地方。
四合院门口,众位大妈不住的赞叹着新娘子的美丽,这时,三大妈忽然问道:“咦,怎么没见到新娘子的嫁妆?难道是没有嫁妆,还是嫁妆还在路上?”
没人回答她,大家的关注点儿并不在这方面,都跟着新人进了院子,只留下三大妈还在那里喃喃自语,不时的看着胡同口。
四合院里,非常热闹。
中院,摆放着四张桌子,正院,摆着两张桌子,说明今天的客人有六桌,而灶房,就设在何雨柱家东窗户前面。
自家门口,自然是秦家自己人坐的一桌,接着,是秦乐山单位的同事一桌,秦铭单位的同事一桌,再加上秦、徐两家的亲戚一桌,而正院三桌,安排的是四合院中人。
在北方,此时,有一个很奇特的规矩,就是女方的父母,不能参加女儿的婚礼,倒是女方家的亲戚可以参加,这样,可以避免两方在婚礼时,万一产生矛盾,女方没有人做主会吃亏。
再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后,城市之中,这个规矩自然不会再存在。
今天,徐家来的亲戚,就是徐慧芝的父亲,也就是徐慧真的二叔。
看着秦家宴席的做派,徐家二叔心里不太舒服,自哥哥去世后,他对于侄儿侄女,其实并没有怎么照顾,基本都是各过各家的日子。
现在,侄女嫁人,明显是要过上了好日子,这侄女婿,明显比自家女婿好,有工作,家境好,还有房子。
而自家呢?
女儿慧芝前不久已经结婚,只是没有对外公布消息。
是的,徐慧芝最终还是和贺永强私定终身,暗中结婚了。
本来,徐家二叔对贺永强还是满意的,毕竟是京城人。
可是,等女儿私奔以后,他才知道,那个女婿,就像是个傻子,竟然把京城的房子卖了,最终落户在了李家村,连房子都是盖在村外,因为整个李家村,都是姓李的,只有贺家是外姓。
他都能想到,女婿家以后肯定会经常被村里人欺负。
想想女儿以后的境况,再看现在的侄女,徐家二叔的心中,不由自主的升起一股嫉妒之意。
哎,这也是人之常情,世界上太多的人,对于自己的朋友或亲戚,我希望你过得好,但是,我也希望你不能比我过得好。
此时,他还不知道,侄女的新家,就是贺永强卖出的四合院,不然,心里会更加不舒服。
没有太复杂的仪式,只是向客人们展示了结婚证书,喜宴正式开始。
一道道菜肴被端上桌,至于酒水,就是雪茹那位胡世伯的藏酒,二十年的汾酒。
这酒,让来客们喝得直喊“好酒、过瘾”,即使是供电、邮政两个局的领导,即使已经“酒”经考验,此时也是酒虫上涌。
同时,这些人对于秦家的能量和实力,也是再次刷新了认知,酒好,菜量大,荤菜多,关键是,竟然能借到吉普车接新娘子。
这些,可都不是有钱就能办到的!
有了这样的认知,态度自然就发生了变化,姿态也放低了许多,尤其是当秦家人来敬酒时,都客客气气的,完全就是平等对待。
前院里,笑声不断,不时的,会有人串桌敬酒,就餐氛围非常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