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济被流放到边疆之后,当地的土着作乱,有人传说土着已经奉裴济为主。但是这时李世民却拍板说裴济没有问题。
果不其然,后来消息传回来以后,大家才发现裴济非但没有问题,在当地平定叛乱的过程中还出了不少力。
到了这个时候,李世民才打算就此赦免裴济,让他回长安。结果消息还在半路上,裴济就病死在当地了。
最终,唐朝初代宰相就此陨落。回顾裴济的一生,其实既无大功,也无大才。他能坐上唐朝初代宰相的位置,不过是因为他会站队,一直跟在李渊身后而已。
后来被流放边疆,也不过是因为挡了李世民的路,被李世民顺脚踢开而已。
简单来说,裴济就是一个运气很好的普通人,运气把他推上了高位,但他本人的才能却注定他不会做出什么太过重要的事情。这大概也是他明明身居要位,却在后世名气不大的原因。
【大河以北的人支持安禄山造反吗?#历史#小知识】
安史之乱这场持续8年的叛乱,直接导致唐朝约3600万人丧生,盛唐也因此陨落。然而,作为发起者的安禄山,现如今却成为某些人口中“拯救河北的天降猛男”。
一直以来,网络上关于“河北支持安禄山叛乱”的谣言逐渐深入人心,甚至安史之乱还被某些人视为“河北百姓反抗暴政的义举”。
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历史之后,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是完全荒谬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被某些人称为“拯救河北的猛男”的安禄山,在安史之乱中对河北做了些什么。
公元755年12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安史之乱由此开始。叛军从范阳一路南下,仅用了34天就从河北打到河南,并攻占了唐朝的东都洛阳。
根据史书记载,叛军南下所经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暴行堪比“鬼子”。他们将精壮男子抓来当苦力,妇女被奸淫,老弱病幼直接杀死,甚至将尸体挑在枪头上取乐。
安禄山的部将田承嗣也曾讲述叛军的暴行,称他们“先后攻破河北150多座城池,挖坟掘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叛军之中,史思明尤为残暴,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屠城。
安史之乱初期以及后来成为叛军首领后,史思明长期在河北作战。根据史书记载,他在经略河北时,每攻占一座县城,都杀光城中的壮年男子,放火焚烧,抢掠一空,无恶不作。
最终,经过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祸害,河北之地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由此可见,某些人臆想的“安禄山为了维护河北利益揭竿而起,因此得河北民心,百姓喜迎‘真王’”的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
相反,安史叛军屠杀最多的正是河北地区。谁曾想,当初残害河北百姓的安史叛军,现如今反倒成了某些人口中的“河北百姓的民意代表”,实在是荒谬至极。
其次,正因为安史叛军的残暴和不得人心,使得在反抗叛军的势力中,河北百姓的反抗尤为激烈。
史书记载,安禄山造反之初,河北郡县曾望风而降。听到这个消息,连唐玄宗都不禁感叹:“难道河北24郡都没有一个忠臣义士吗?”
基于这一点,有些人认为安禄山顺利拿下河北是因为河北人的支持。然而,深入了解史料后会发现,这种说法毫无根据。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将安禄山起兵第一个月河北望风而降的局面,归结为“河北久无战事,百姓太平日子过久了,河北各州县的官员和老百姓还没明白啥情况,安禄山就控制了河北”。
这显然不能等同于河北百姓支持安禄山造反。并且,在安禄山叛乱的一年左右时间里,他从未完全控制过河北。
那么,河北真的没有忠于大唐的人吗?显然不是。其中,被称为“颜氏双节”的颜真卿和颜杲卿就是最好的代表。
身为平原郡太守的颜真卿,在安禄山反叛后,首先举起了反抗叛军的大旗,并被众人推为盟主。之后,他与堂兄颜杲卿一起率领河北义军对抗叛军,甚至一度光复河北。
颜氏兄弟率领河北人民的反抗,给一路势如破竹的安禄山带来了巨大威胁。虽然后来因为敌众我寡被史思明镇压,但正是河北义军的英勇抵抗,给了唐军充足的反击时间。
随着郭子仪与李光弼在井陉之战大败叛军,唐军对叛军形成了碾压优势。原本唐玄宗只需要继续在华清池泡澡、蒸桑拿,再等些日子,整个河北就都能重新姓李了。
然而,唐玄宗的昏聩决策导致局势急剧恶化,潼关失守,河北义军失败,郭子仪等人也被迫后撤。为了报复河北人民帮助官军的行为,安史叛军在河北又进行了数次屠城。
尽管安禄山通过暴行和屠杀来控制河北人民,迫使他们与自己合作或被迫参与叛乱,但河北地区对安史叛军并没有什么坚定的向心力。
最后,我们来说说“河北”这个概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