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的历史着作《英国史》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着作,并持续了长达 60 至 70 年之久。休谟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成名,他的《英国史》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英国的发展历程。
2.《人性论》的价值
《人性论》是大卫?休谟最重要的着作之一,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人性论》第一卷 “论知性” 将认识的基本要素称为 “知觉”,分为印象和观念两大类。印象是进入心灵时最强烈生动的那些知觉,包括初次出现于心灵中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观念则是印象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是印象的摹本。人性科学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印象先于观念,一切观念起源于经验,不存在先天的观念。心灵对于由印象而来的观念有记忆和想象两种能力,想象自由是人性科学的第二条原则。想象对观念的联结受类似时空接近和因果关系等普遍原则所支配,由此而形成的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完全决定于人们所比较的各个观念,如数学知识具有确定性但内容极其有限;另一类主要是因果关系,似乎能够推溯到人们感官以外,并把人们看不见触不到的存在和对象报告给人们,它构成了知识的大部分内容即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基础。休谟的怀疑论并非彻底的怀疑论,他只是将认识限制在人们能够解决的问题之上,将他的怀疑论称为 “温和的怀疑论”。
在情感论方面,《人性论》第二卷以感觉性观点说明伦理学和美学问题。知觉分为印象与观念,印象又可以分为原始的和次生的两种,即感觉和反省。反省印象还可以区分为平静的和猛烈的,对于行为、着作和外部对象的美和丑所有的感觉属于第一种,爱和恨、悲伤和喜悦、骄傲与谦卑等情感属于第二种。这一卷主要探讨了那些猛烈的情感的本质、来源、原因和结果。
道德论方面,《人性论》第三卷将认识论和情感论应用于伦理学。休谟认为关于道德的推理将证实关于知性学和情感的论述。心灵除了知觉没有别的东西,关于善恶的判断也是知觉,因而伦理学是一门行为科学,必须建立在经验与观察的基础上。道德的区别不是从理性而来的,理性的作用在于发现真伪,而人们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没有真伪之别,它无所谓违反或是符合理性。道德不如说是被人感觉到的而不是被人判断出来的。既然道德的区别不在于观念,那就一定源于印象,即源于人们的道德感。因而理性也不构成与情感的对立关系,它是并且也应是情感的奴隶,除了服从和服务于情感外再也没有其他功用。情感的主要内容是苦乐的感觉,一切道德都是建立在这些特殊的感觉基础上的。道德的本质就在于产生快乐,恶的本质就在于使人痛苦。德与恶是被人们单纯地观察和思维任何行为、情绪或品格时所引起的快乐和痛苦所区别的。休谟一方面坚持道德情感主义而反对道德理性主义;另一方面亦力图使其功利主义观点不至于陷入自私的褊狭性,由此他将 “同情” 看做道德的重要原则。同情是心灵的交感、情绪和情感的传达,是观念到印象的转化,它能够使人超出自我,对他人的利益乃至公共福利产生关切的情感,因而是德性的重要来源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四、影响与启示
1. 对后世的影响
大卫?休谟的思想对后世哲学家及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休谟对康德的启发尤为显着。康德坦言 “是休谟将我从教条的噩梦中惊醒”,休谟对纯粹理性的深刻反思激发了康德创作《纯粹理性批判》。在哲学领域,休谟的思想促使后来的哲学家重新审视因果关系、理性与情感的关系等核心问题。
休谟的思想也影响了人文科学的多个领域。在认识论方面,他强调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这一观点为后来的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和分析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休谟质疑因果关系的存在,认为因果只是基于人们习惯的主观联想,这种对决定论的挑战影响了科学哲学和统计学。他将人类的推理方式划分为三类,对机会概率和原因概率的细致分析,为人们理解不确定性和概率判断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形而上学方面,休谟通过对 “因果关系” 的剖析,将形而上学问题重新划分,为人类知识划定了清晰边界。他认为人类知识可分为关于观念的陈述和关于世界的陈述两类,主要关注经验命题。这种对形而上学的 “搁置” 和对形而下学的 “构建”,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认识论基础,使哲学更加关注现实问题,也为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方法。
在道德哲学方面,休谟认为道德基础在于感情,而非理性。他提出 “同情” 是道德的重要原则,能够使人超出自我,对他人利益乃至公共福利产生关切,是德性的重要来源和社会生活的基础。这一观点影响了后来的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研究,促使人们重新思考道德判断的根源和理性与情感在道德中的地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