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哲学思想
1. 经验主义与怀疑主义
大卫?休谟以经验论、怀疑论和自然主义的哲学体系闻名于世。他认为人的理性只能从经验中得到知识,经验成为其哲学的重要依据。休谟继承了洛克、贝克莱的经验传统,并且更加彻底。他断言知觉是人的认识的唯一对象,把知觉又分为印象和思想观念两类,认为印象是观念的原本,观念是印象暗淡的摹本和映象,简单印象引起相应的简单观念,复合观念和印象由简单观念和印象形成。最终,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印象。
休谟的哲学思考必须以经验和观察为基础,他秉持着对因果关系的怀疑和对超验的反感态度,强调对于宗教和其他形而上学的思考不得离开人性的诉求和经验。他认为上帝的存在是不容怀疑的,但对于宗教教义的来世和神迹的证据提出了批判,并认为绝大部分的宗教信仰来自于人类的情感和生活需要。
2. 对因果关系的质疑
休谟对因果关系持怀疑态度,他认为因果关系只是一种 “幻觉”,并非必然。在休谟看来,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只是事件之间的连续发生。人们通常认为的因果关系只是一系列类似现象的多次重复,多次看到太阳晒在前,石头热之后出现,于是就把这在前的现象称为原因,在后的现象称为结果。这是这种类似现象反复出现后大脑中所形成的习惯性联想,这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心理上的事实。
休谟将人类的推理方式划分为三类:按照知识进行的推理,用直观和观念进行比较的推理;按照证明进行的推理,即演绎推理;按照或然推断进行的推理,也就是基于观念和观念的比较,基于因果关系的推理,是含有不确定性的推理。这种推理又可细分为建立在机会上和建立在原因上的两类。如果把因果推理看成是一种概率判断的话,就分为机会概率和原因概率两种。
机会概率是指一个不知道原因的结果,具有三种原则:一是机会是对已知原因的否定,本身没有原因;二是机会具有同等可能性,是均等或中立的;三是机会中具有潜藏的原因,人类对结果的认识不完全,对 “机会” 的难以把握,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对 “原因” 的认识不足。
原因概率是指大概知道原因的范围,但具体原因不确定。休谟把原因概率分为三类:逐渐趋向于恒常结合的原因概率,也称 “不完全经验概率”,当某个印象与该观念的联结次数越多,我们对这个事件的信念就会与日俱增,原因概率也会增加;类比原因概率,是一种对前后现象对比,而推出原因的一种思维;非恒常结合的原因概率,又称 “相反原因概率”,这类原因概率中,永远存在者与已知原因相反的结果,或者说,同样的原因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
3. 形而上学的 “搁置” 与形而下学的 “构建”
休谟将哲学研究重点从形而上学转向形而下学,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奠定认识论基础,使哲学更加关注现实问题。休谟通过对 “因果关系” 的深入剖析,将形而上学问题进行了重新划分,从而为人类知识划定了清晰的边界。
休谟认为,人类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关于观念的陈述,属于先验范畴;二是关于世界的陈述,属于经验范畴。他主要关注的是第二类范畴,即经验命题。在他看来,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只是对象之间的 “接近关系”—— 空间上的接近或时间上的先后。这种关系完全基于经验观察的结果,而非先验推理的产物。因此,休谟得出了 “原因和结果的发现,并非通过理性,而是通过经验” 的结论。
休谟将形而上学问题 “搁置” 起来,只关注我们的经验、我们的感官所能触及的事实。通过这种方式,休谟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认识论基础。他将哲学研究的重点从形而上学转向形而下学,使哲学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转变不仅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也为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三、着作成就
1. 主要着作介绍
大卫?休谟的主要哲学着作和历史着作在哲学和史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休谟的主要哲学着作包括《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则研究》《自然宗教对话录》。《人性论》分为 “论知性”“论情感” 和 “论道德” 三卷,分别探讨了认识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以及道德问题。这本书在当时虽未受到太多重视,但现代学者视其为休谟最重要的着作之一,也是哲学史上的重要着作。《人类理解研究》深入探讨了感性和经验主义哲学、道德哲学、宗教哲学等重要领域的问题,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德原则研究》明确地讨论了伦理学的主要问题,以清晰、严谨的形式进行了道德分析。休谟在书中认为道德基础在于感情,而不是理性,这本书也被他视为自己所有着作中最好的作品。《自然宗教对话录》代表了休谟晚年较成熟的哲学思想,该书一直是讨论有关用来证明上帝存在及其属性特点的证据的性质的经典作品之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