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早就隐隐约约猜到了是这件事,但当侯先生说出来时,心中还是难免有些激动。
下个刊期的标题他都已经在心中拟好了:《震惊海内外,天才化学家侯德榜再次取得大突破》
于是他急忙开口问道:
“那么侯先生,具体是什么突破?成果大概有多高?”
“我们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新的制碱法,这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制碱方向。
这是一种与索尔维式制碱法的侧重点截然不同,但是实用价值却不输于它的新式制碱法。”
这年头懂得化工学的人相对而言较少,即便是在文化人当中,往往对于理科也知之甚少,因而侯德榜没有说出什么专业性的词汇,梧桐完全可以听得懂。
“侯先生可真是化学领域的大师,去年就获得了费城博览会金奖,今年……”
梧桐的话还没说完,侯先生就连忙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吹捧。
“研究出这个方法的人可不是我,而是坐在我旁边的这位同学。”
看到侯先生一脸认真地模样,梧桐也知道这位没有开玩笑,原本想要置疑的话也塞回了肚子里。
他看向包国维,眼神中还带着些错愕和不可置信:
“我记得侯先生刚刚说过,这位包国维同学过了年才十六岁。
也就是说今年他才十五岁,真的就研究出新式制碱法了?”
“是的,而且新式制碱法几乎只由他一个人独立完成,我们只提供了一件实验台和充足的原料。”
梧桐倒吸一口冷气,为全球变暖了贡献,好一阵子他才接受了这个事情,心中。
他已经在心中拟定好了下一版新闻的标题:《震惊海内外,化工天才少年包国维……》
“不知,这新式制碱法叫什么名字?”
“依我看,不如就叫包氏制碱法,不知国维有没有想到什么更好的名字……”
刚刚几乎一直是侯先生和梧桐编辑在谈话,终于轮到包国维说话时,却是这样一个令他有些尴尬的问题……
……
半个小时后,在梧桐总编的带领下,包国维和侯德榜二人一起来到了报社内的摄影室前。
“包国维同学,麻烦你先进去拍个照吧,说不定下一个期刊上面就会有你的人像了……”
拍照这事儿本就十分符合包国维的心意,谁会拒绝自己的脸登上报纸呢?包国维点了点头,便走进去。
摄影室中央有个笨重臃肿的大摄像机,看样子早已有个摄影师等在里面,他指挥包国维站到白色幕布后面。
在包国维摆好姿势后,摄影师就弯着腰开始调试摄像机,大概半分钟后,“喀嚓”几声就给包国维照了几张相片。
待到几张照片被冲洗出来之后,包国维亲自看了看,十分满意——虽然都是黑白照片,不过大抵也能照出自己一半帅气。
待到侯先生和包国维离开报社时,这件事几乎就算完成了:
有侯先生这么权威的人来担保,《大公报》的编辑们已经开始着手在下一份期刊的报纸初稿上拟定内容。
不过作为一家权威性的报社,最基本的调研还是要有的,今天下午他们就会安排人到永利制碱厂内调查一番情况。
……
下午两点多的时候,包国维和侯德榜已经乘坐小轿车返回永利制碱厂。
两人在办公室内给范旭东打了一通座机电话。
起初无人响应,连续拨打了三四次,才终于有人接电话,一接通,话筒里就传来有些大大咧咧的声音:
“外!小侯啊?”
“诶!老范,我这边有个人,跟你通一下话啊!”
听到座机中传来的声音,侯德榜把电话筒递给了包国维。
“范先生您好,我是包国维……”
在电话中,包国维详细的说了一番有关新式制碱法被发现的事。
得知新式制碱法的出现,范旭东显然对此很感兴趣,急忙问了问相关事宜。
包国维就在电话中大致概括了一番,而范旭东在初步了解后,即便知道新制碱法的商业价值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大,却依旧兴趣不减,表明自己会很快坐列车赶到天津。
在了解到包国维的年纪后,他又邀请包国维留在天津上学,兼职在制碱厂内做一个研究员,只不过被包国维婉言拒绝。
他暂时还没有定居北方的打算,毕竟老包在苏州生活了这么些年,骤然间搬到北方恐怕身体受不了。
在谈好相关事宜后,包国维又老实的待在永利制碱厂,应付了一番来自《大公报》报社的记者:
这回他们又扛了个极为笨重的摄影机来,要求包国维在实验室内摆几个做实验的姿势。
……
又过了几天,时间已经来到了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包家四人此刻已经离家接近半个月了。
今天的天气十分晴朗,万里无云,只不过气温是越来越低了:当天晚上放一盆水出去,第二天早上再去看,就会发现水盆表面已经结了一层冰。
根据《大公报》总编梧桐的消息,有关包国维的事迹已经刊登到了下一期的报纸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