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屈从东吴要求签停战条约(实际是延缓战争),他必然沦为荆州人心所向之外的一个罪犯。
若否,那么他该如何对待父亲可能面临的危机?能否忍心见到生父一家人惨遭不幸?
诸葛恪从未见过自己的亲弟弟诸葛亮的父亲。因此他对诸葛瑾的父情越是纠结,心里愈发痛苦复杂。
遵道义还是守孝心?是选择做叛徒成为大家厌恶的对象;还是坚守家庭不顾一切?
这几天内,他一直在挣扎中度过……最后竟来到了此处站在父亲驻留之所的
那是一幅深印脑海的画面,发生在主人公九岁那年。这位名叫周文的男孩,在小小年纪便已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对古典文献有颇多见解。他时常与父亲探讨学问,那一天讨论的是关于《诗经》中的一段篇章:“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父子间的对话,涉及忠义、孝道、以及从《诗经·小雅》到古代祭祀仪式的内容,引发了周文对祭祀背后深刻意义的兴趣。在家庭祭祀,是对先人的尊敬;国家祭祀则是表达对统治者和自然规律的敬畏。而在学府中的祭祀,更多是为了铭记先贤及表达对师长的敬重。
父子二人的探讨使得双方更加钦佩彼此的知识,但父亲为了提醒儿子避免自满,抛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尽管周文当即给出许多回答,如家族荣誉、孝顺父母和为朝廷服务等,然而父亲并没有认同这些答案。他只是建议儿子细细思考。面对如此抽象的哲学难题,九岁的周文一时无措。
经过几日深思后,周父给周文带来了他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独特看法:生命的真谛在于活出真实自我,而不是仅仅作为家庭荣耀或者国家责任的存在。人应该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成长。这段谈话深深影响了年轻的心灵。
在一个月色如水的夜晚,周文站在馆舍前沉思良久,最终向阁楼深处鞠躬致谢,并低语道:“感谢您的教导,您教会了我生即是体验、死即是留芳。”这不仅让周文明白了他的选择为何重要,也为他在未来的道路中提供了指引。
另一边,随着最后音符结束,周父轻轻站起,心中若有所思,他对朋友说道:“我知道儿子会回来找我。”随后两人继续交谈,回忆起了那些年对五岁的小周教育启蒙的日子——那是父子之间最初的亲密时光。
“礼是六艺的一部分,” 周父回忆当时如何讲解给年幼的儿子。“它不仅限于仪态规矩,还包括各类礼仪形式...你将来要成长为男子汉之前,需懂得这一切以便应对不同场面。” “至于音乐?” “它能够舒缓心灵并传达情愫...” 从箭术谈到驾车技术,再到书法和数学的重要性...
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仿佛打开了周文学问的大门,引领他步入充满无限可能的知识殿堂。
李瑾对儿子李恪说过,"不了解鸟儿的歌声与自然之声,就不能精通音律;不领悟韵律之妙,就难以掌握辞赋精髓;若不会洒扫应对,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礼仪也无处施展,它们彼此息息相关。”回忆到这里,李瑾展露了淡淡一笑。他倾囊相授于子,得到的是李恪那份惊人的天赋和最卓越的成就作为回礼。
想到这里,李瑾忍不住泪眼朦胧——『去吧,去吧…该教你的,为父都已全盘告诉你了!』
『现在的你,不再是等待打磨的璞玉,曾经‘画蛇添足’的故事也早已成历史,如今的你会远远超越亲生父亲,更会超过你继父诸葛孔明,你是我的骄傲啊!』想着这些话时,李恪眼角泛起了泪光。他仰首凝望天空中最亮的那颗星,带着些许哽咽说道:—“琅琊李氏一族代代传承,在你手中,应发扬更大光芒。”
几天之后...
李恪再次踏入魏宫。上一次他在这里与大臣唇枪舌战,展现出其身为荆楚使者非凡胆识与机智。这一次偌大的宫殿只有典韦一人冷峻地看着李恪。
随着李恪坚定步伐迈进殿堂,他左顾右盼寻找曹魏大王,未果之下询问:“大王在哪儿?” 典韦极力克制自己的厌恶情绪平静回应:“请随我来,大王久已恭候您的到来”。随后带领李恪穿过火把照亮的长长走廊,到达通往高空望台的台阶前。
高台上视野开阔无比,数万平米的土地美景一望无余。
此时的曹操常常驻立在这座十丈高的望田台上远眺,回味过去的艰辛与荣光。今日夜色中他又独自沉思。当听到人来的动静,背对而站的曹王瞬间振作起来。
喜欢盗墓:开局山出家成道士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盗墓:开局山出家成道士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