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瑜被逼着全文背诵过狗老板陈旭爷爷陈青山的自传,陈青山并不是这里的知青,而是徐家村大队长陈大友在外当兵的小儿子。
1975年初,农历春节陈青山回徐家村探亲,碰到下乡当知青的张爱华,一见钟情。春节假期结束后,就回了部队,对徐家村的情况,特别是知青点的情况描写并不多。
几名新知青,简单把行李搬进知青点后,就跟着张建民先去村部领粮食,这个年代,粮食是最重要的。
现在已经是下工时间,再晚一些怕碰上村长家的饭点,大家都觉得还是早一些过去领比较好。
张建民和张爱华走在前面,唐瑜和另一个新来的男知青刘兴国走在后面。
唐瑜想要快速知晓目前徐家村的情况,想来想去问一问张建民是现在最好的选择,正好她也想试试有没有机会确认自己的猜想。
“张建民同志,你能帮我们介绍下徐家村的情况吗?”唐瑜装出一脸单纯的表情问。
陈旭脚步未停,只是回头看了唐玉一眼。他已经知道这个瘦瘦小小的女生就是他爷爷自传里那个讨人厌的唐玉,他根本不想搭理她。
但看到这个姑娘,总是让他想起那个和他一起被埋的小姑娘,算了还是给她介绍一下吧。
“徐家村算是比较先进的大队,就今天载你们过来的拖拉机,在整个松门县,不超过三台。其他大队,最多有个手扶的拖拉机。”
唐瑜心里忍不住翻白眼,我想知道的是这些吗?这个死直男,拖拉机我们是看不到吗?我想知道的是这个村平时谁说了算;村长和大队长为人怎么样;村民会不会刁难知青。
虽然心里一万个草泥马,面上还要表现出很满意这个答案的表情,继续引导他说出自己想知道的事情。
“今天我们只看到村长,怎么没看到大队长呢?平时这些事情都是村长负责吗?”
“大队长还负责另外几个村的事情,今天隔壁村出了些事,去隔壁村了。”
额。。。好像回答了,又好像没回答的样子。
唐瑜不死心继续问:“村长人看上去挺好的,不知道大队长怎么样,是不是也一样平易近人。”
陈旭瞥了她一眼,这个傻女人,咋这么多问题。“大队长人挺严肃的。”
忍住,不能发火,唐瑜压下火气“那。。。”
还没等唐瑜继续说,陈旭就出声打断“前面就是村部了,门还开着,村长应该在等我们了。”小样儿,老子才没空一直搭理你。
唐瑜还没说完的话,就这样生生的被堵了回去。
不生气,不生气,气出病来没人替。你看,虽然没问到想问的,但这不是又发现了张建民和狗老板除了长得像之外的另一个相似的特征了吗。这如出一辙的“狗”,不也是两人的相似之处吗?
唐瑜在心里安慰着自己。
张爱华默默地看着两人的互动,微微皱眉,她这个堂哥虽然性格一向比较顽皮,但几个月不见,怎么感觉更加的。。。。跳脱?
她能感觉出唐玉是故意在找张建民说话,这个她能理解,如果女孩看上了男孩,或男孩喜欢女孩,先喜欢的一方,总是会更主动一些的。
但她奇怪的是张建民的态度。虽然张建民实际也没有说过分的话语,但她能感觉出,张建民言语中的不喜。她们从小的成长环境和教育,都不会允许她们对一个第一次见面的人表现出明显的喜恶。
这是什么情况?这其中的氛围怎么有些怪怪的。
他们几人到村部的时候,村长正与村里的会计员,预估今年的收成。看到几人进来,村长招呼道:“这么快整理好了。”
又对着会计员说:“徐会计,这几位是新来的知青,你和他们介绍下现在知青的粮食政策。”
徐会计头发已经花白,戴着一副老花眼镜,抬眼看向唐瑜她们。抬手把滑到鼻头的眼镜往上抬了一下。
他不喜欢这一批的新知青,现在已经十月底,农忙刚结束。
这是一批躲农忙的知青,肯定也是好吃懒做的。
徐会计已经在心里给这几人打上了标签。
“新知青前半年国家在粮食上有补助,男知青每月38斤粮食份额,女知青33斤。二分细八分粗。你们这个月的粮食关系还在原来的户籍,下个月开始才会到我们村。”
徐会计有一股以前读书人的风骨,端起茶缸喝了一口,继续说:“所以你们的这个粮食份额也要到下个月才会有。不过考虑到你们刚到这边,都没有带粮食。你们可以先预支下个月的粮食份额。”
徐会计仔仔细细的把知青的粮食政策介绍了清楚。还介绍了一些其他问题,比如粮食不够的时候,可以预支工分,到时到他这里登记下,就可以去预支粮食,当然这是有度的,是按照你每天赚取的工分计算,能够承担的。
初看可能会觉得每月女知青有33斤粮食,会觉得挺多的。但是这个年代的人普遍缺油水,加上重体力劳作,食量比现代人大很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