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此事后,徐逸尘将这段隐情告知了戏班众人,大家都深感震撼。但他们并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演好《秦淮旧梦》的决心。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为那个悲惨的女子讨回公道,让她的故事得到公正的诉说。
终于,《秦淮旧梦》正式上演。舞台上,演员们的表演格外投入,仿佛与角色融为一体。台下的观众也被深深吸引,沉浸在这段跨越时空的凄美故事中。当剧终落幕,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许多观众感动得热泪盈眶,对青瓦梨园阁的精彩演出赞不绝口。
此后,青瓦梨园阁的名声更加响亮,前来观看演出的人络绎不绝。而这段与《秦淮旧梦》相关的神秘经历,也成为了青瓦梨园阁一段传奇的故事,在戏迷中流传,为这座古老的梨园阁增添了一抹神秘而迷人的色彩。徐逸尘和他的戏班成员们,继续在戏曲的道路上前行,用他们的热爱和执着,书写着更多精彩的篇章,传承着戏曲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艺术。
《秦淮旧梦》的成功演出,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戏曲界激起层层涟漪。青瓦梨园阁的名声如日中天,不仅吸引了更多本地戏迷,还引得四方宾客纷至沓来,只为一睹其独特风采。然而,徐逸尘并未被这接踵而至的赞誉冲昏头脑,他深知,戏曲传承之路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随着青瓦梨园阁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各地戏曲团体纷纷前来交流学习。徐逸尘敞开大门,热情接待每一位到访者。在交流过程中,他发现不同地区的戏曲虽各有千秋,但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保持活力,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为了共同探索戏曲发展的新路径,徐逸尘发起并组织了一场盛大的“江南戏曲研讨会”。他邀请了江南地区众多知名戏班的班主、戏曲学者以及资深艺人齐聚青瓦梨园阁。会上,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有的提出创新剧目内容,融入更多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情感;有的建议改进表演形式,增强舞台的视觉冲击力;还有人强调要加强戏曲教育,从娃娃抓起培养戏曲人才。
在众多讨论中,一位来自姑苏的老艺人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特别关注。他提到,姑苏地区有一种古老的戏曲伴乐形式,如今已近乎失传,其独特的音律和节奏能为戏曲增添别样的韵味。徐逸尘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就是青瓦梨园阁进一步创新的契机。
研讨会结束后,徐逸尘立刻带领戏班中的音乐骨干,跟随老艺人前往姑苏探寻这种古老的伴乐形式。他们穿梭在姑苏的老街旧巷,拜访当地的老艺人,查阅尘封的古籍资料。经过一番艰苦的探寻,终于找到了关于这种伴乐的详细记载,并寻得几位尚会演奏的老匠人。
徐逸尘诚恳地邀请老匠人们出山,指导青瓦梨园阁的乐师们学习这种伴乐技艺。老匠人们被徐逸尘对戏曲的执着和热情所打动,欣然应允。在老匠人的悉心指导下,青瓦梨园阁的乐师们日夜苦练,逐渐掌握了这种独特的伴乐演奏方法。
与此同时,戏班的编剧们也没闲着。他们结合这种新的伴乐风格,创作出一部以江南民间传说为蓝本的新剧《灵湖仙踪》。该剧讲述了一位凡人在灵湖边偶遇仙女,两人相知相恋,却因仙凡有别而历经波折的故事。
为了配合新剧的风格,舞台设计团队也进行了大胆创新。他们以灵湖为灵感,在舞台上打造出一个仿若真实的水景。通过巧妙布置的灯光,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氛围,时而波光粼粼,时而云雾缭绕,仿佛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仙境。
《灵湖仙踪》进入紧张的排练阶段。苏沐雨饰演的仙女,身姿轻盈,唱腔空灵,宛如从画中走出的仙子;陆景轩扮演的凡人,质朴深情,将对仙女的眷恋之情演绎得丝丝入扣。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不断磨合与新伴乐的配合,力求达到完美的演出效果。
首演之夜,青瓦梨园阁外早早便排起了长队。观众们满怀期待地涌入剧场,想要见证这部融合新元素的剧目。当大幕拉开,悠扬独特的伴乐响起,配合着美轮美奂的舞台场景,瞬间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灵湖世界。
演员们精彩的表演与新伴乐相得益彰,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敲在观众的心弦上,每一个情节都紧紧牵动着观众的情绪。演出过程中,台下不时爆发出阵阵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当剧终演员谢幕时,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用持续不断的掌声表达着对这部剧的喜爱与赞赏。
《灵湖仙踪》的成功,再次证明了青瓦梨园阁在戏曲创新道路上的大胆尝试是正确的。然而,就在青瓦梨园阁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一场意想不到的挑战悄然降临。
随着青瓦梨园阁在戏曲创新方面的名声越来越大,一些守旧的戏曲人士对他们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他们认为青瓦梨园阁过度追求创新,偏离了戏曲的传统正道,是对戏曲经典的亵渎。这些声音在戏曲界逐渐蔓延,引发了一场关于戏曲传承与创新的激烈争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