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乙微微点头,思索片刻后说道:“公子,依我之见,这汴京之繁华,不在其形,而在其神呐。你若只是将那些建筑、人物一一罗列,那不过是一幅死物,可若能抓住这城中之人的生活百态,将那市井间的烟火气融入其中,让观画之人能从中感受到汴京的生机与活力,那这画便算是活了呀。”
张择端听了老者的话,如醍醐灌顶一般,他心中原本有些模糊的创作思路一下子清晰了许多。他赶忙说道:“老丈所言极是,我此前只顾着记录各处的场景,却差点忽略了这最重要的一点。多谢老丈指点啊!”
赵乙摆摆手,笑道:“公子客气了,我不过是略懂一二,能对你有所帮助,那也是缘分呐。我看公子也是个有心人,想必这画作定能成大器。只是这创作之路漫漫,公子可得有恒心呐。”
从那之后,张择端时常会来到这村落,与赵乙老者交谈,向他请教关于汴京的历史、风俗以及人情世故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赵乙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自己所知晓的一切都分享给张择端,还会时不时地针对张择端的一些创作草图提出宝贵的修改建议。
在赵乙的帮助下,张择端对《清明上河图》的构思越发完善起来。他开始重新梳理自己收集来的素材,按照不同的区域、场景以及人物的活动进行分类整理,试图从中找到一条贯穿整个汴京的脉络,让这幅长卷既能展现出城市的宏大与繁华,又能体现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喜怒哀乐。
然而,创作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随着素材的增多,张择端时常会陷入选择的困境之中。有时候,面对多个相似却又各有特点的场景,他会纠结到底该选用哪一个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想要的效果;有时候,他又会觉得自己之前所画的一些人物形象不够生动,需要重新去寻找更合适的模特进行观察描绘。
而且,长时间的外出走访和创作,让张择端的身体逐渐有些吃不消了。有一回,他在连续几日顶着烈日在城中各处奔波后,回到家便发起了高烧,整个人虚弱地躺在床上,连画笔都拿不稳了。可即便如此,他心里惦记的还是那幅尚未完成的《清明上河图》,只要稍有好转,便又会强撑着身子,坐在桌前继续整理素材、构思画面。
在这期间,也不乏一些朋友前来劝他,说蔡京那边虎视眈眈,他何必如此执着,不如先放下创作,避避风头再说。可张择端却摇摇头,坚定地说道:“我这一生,别的或许没什么可执着的,但这绘画,是我打心底热爱的事儿,《清明上河图》更是我梦寐以求想要完成的作品,若因畏惧权势就放弃,那我这辈子都不会心安的。”
朋友们见他如此坚决,也只能无奈地叹口气,在一旁默默地支持他,有时还会帮他去城中收集一些他遗漏的素材,或是帮他打听一些关于汴京的奇闻轶事,好让他能更好地丰富画作的内容。
日子就这样在张择端的忙碌与坚持中一天天过去,他的《清明上河图》也在一点点地从构思走向现实。那画纸上的线条,仿佛有了生命一般,逐渐勾勒出汴京的轮廓,而那繁华的景象,也正透过张择端的笔触,缓缓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道路上,等待着最终惊艳世人的那一刻。
张择端依旧每天早出晚归,怀揣着对绘画的热爱与对梦想的执着,穿梭在汴京的大街小巷,不断地观察、记录、修改、完善,他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而他也愿意为之付出所有的心血与精力,哪怕前方还有诸多艰难险阻,他也毫不退缩,只因那心中的画卷,已然成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已经初见雏形,那虹桥上的热闹、御街的繁华、汴河两岸的生机,都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画卷上呈现了出来。虽然还只是一些局部的画面,但已经足以让人感受到这幅作品的宏大与精妙。
张择端时常会把自己近期完成的部分拿给赵乙老者看,赵乙每次都会认真地端详,然后给出自己的意见。有时候,他会指出某个小人物的神态还不够自然,应该再去观察一下市井中类似的人物;有时候,他又会建议张择端在某个场景中增加一些细节,比如街边的一个招牌、树上的一只小鸟,这样能让画面更加生动真实。
张择端对赵乙的建议总是虚心接受,然后再次背起画具,去城中寻找灵感,完善自己的画作。他深知,一幅好的作品,需要经过千锤百炼,容不得半点马虎,而赵乙老者的这些宝贵意见,就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他创作的道路,让他能朝着心中那完美的《清明上河图》一步步迈进。
有一次,张择端为了画好一个街边茶馆里众人喝茶聊天的场景,连续几日都守在那家茶馆门口,观察不同时辰、不同身份的人喝茶时的姿势、表情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茶馆的老板见他如此执着,好奇地问他缘由,张择端便将自己正在创作《清明上河图》的事情告诉了老板。老板听后,大为赞叹,不仅允许他在茶馆内随意观察,还主动给他讲起了茶馆里发生过的一些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又为张择端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和灵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