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那日,太医院沉浸在一片金黄之中,银杏叶如雪花般簌簌飘落,层层叠叠地铺满了庭院,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柔软的金毯。院使端坐在书房内,案头的鎏金信匣在晨光中闪烁着微光,匣子里,静静躺着一封用西域龟兹文与汉文双写的邀请函。羊皮纸质地古朴,边缘浸染着藏红花那深邃而迷人的暗红,像是岁月留下的斑驳印记,其上的字迹笔力雄浑,犹如戈壁滩上屹立不倒的胡杨枝干,苍劲有力。院使轻轻拿起邀请函,目光在字里行间缓缓扫过,心中满是感慨,这竟是龟兹国皇家医学院发来的邀约,邀太医院专家赴西域举办 “丝路医道” 科普巡讲。
“传张逸、赵宇、紫琳来议事厅。” 院使放下邀请函,摩挲着信笺上那带着异域风情的火漆印,那印记是只昂首的骆驼,驼峰间巧妙地嵌着医用铜铃,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即将开启的医学交流之旅。不多时,三位骨干匆匆赶来。晨光透过议事厅雕花槅扇的缝隙,斜斜地洒入厅内,在地面投下细碎如金的菱形光斑,给整个议事厅增添了几分神秘而庄重的氛围。
张逸身着月白长衫,衣角还沾着淡淡的药香,显然是刚从药房忙碌而来。他几步上前,目光急切地落在邀请函上,仔细端详着那陌生又熟悉的龟兹文。突然,他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激动地指着某处,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惊呼道:“这‘阿输吠陀’字样,竟与《隋书?经籍志》记载的天竺医典同源!” 说话间,他的袖口不经意扫过案头,露出前日整理的《海外医事辑要》手稿,泛黄的纸页间,一片风干的波斯番红花悄然滑落,那是他钻研海外医学时留下的珍贵痕迹。
赵宇紧跟其后,他双手展开一幅西域地图,地图上,用红绸带标记的丝绸之路蜿蜒曲折,犹如大地的血脉,贯穿东西。他的手指沿着路线缓缓移动,认真说道:“从玉门关出,经高昌、焉耆至龟兹,沿途分布着十二处绿洲城邦。” 他的指尖在孔雀河畔停住,眼中闪烁着光芒,接着说道,“若能在每个驿站设流动科普站,用皮影戏这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讲《伤寒论》,必定能让往来的商旅都学到些实用的急救知识。” 话音刚落,他腰间的铜哨突然轻响,那清脆的声音打破了片刻的宁静,这铜哨可是与西域商队联络的重要信物,此刻的声响,仿佛是在为即将开启的旅程奏响前奏。
紫琳静静地站在一旁,她向来心思细腻,留意到邀请函末尾的特殊请求:“对方希望展示‘五运六气’与西域星象的关联。” 她一边说着,一边取出从日内瓦带回的星图,那星图绘制精美,在光线的映照下,仿佛将浩瀚星空浓缩其中。她又翻开《太素》,将星图与书中的天象记载仔细对照,沉思片刻后说道:“或许能做个浑天仪模型,把中医时令学说刻在黄道十二宫图上,这样既能直观展示,又能融合中西天文理念。” 她说话时,发间的银步摇轻轻晃动,那是在肯尼亚合作时获赠的手工艺品,在这议事厅内,也散发着别样的异域风情。
院使看着三位骨干,心中满是欣慰。他突然抬手,轻叩铜罄,那声音清脆悦耳,如清越泉响,在议事厅内回荡。“莫忘此行三重深意。” 他缓缓开口,苍老的手指划过墙上悬挂的《职贡图》,画中波斯使者捧着精美的药囊,大食商人背着散发着香气的香料,生动展现了往昔的贸易与交流场景。“其一,传华夏医道于域外,让中医智慧在西域大地生根发芽;其二,采他山之石以攻玉,学习西域独特的医学经验,丰富我们的医学宝库;其三……” 他目光转向窗外掠过的信鸽,那洁白的身影在蓝天中一闪而过,“让丝路成为医学文明的流动长河,绵延不绝,促进东西方医学的交融与发展。”
筹备期间,太医院仿若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忙碌工坊。张逸带着几位学徒,整日埋首于书案之间,专注地将《本草纲目》译成粟特文。羊皮纸上,汉字与粟特文相互交织,犹如藤蔓缠绕,记录着医学知识的传承与传播。张逸不时停下笔,仔细标注着西域特产药材,他一边写一边念叨:“肉苁蓉治腰膝,当地百姓多以骑乘为生,这药材恰与他们的需求相合。” 老药工李伯也没闲着,他在药房内支起炉灶,精心熬制了百余个便携药囊。药囊上,绣着龟兹乐舞纹样,舞者身姿婀娜,栩栩如生,囊内装着防风沙眼药与胃肠调理散,皆是根据西域气候与百姓常见病症配制而成。
赵宇则频繁往返于波斯商队的驼队之间,每次归来,都仿佛带着神秘的宝藏。有一次,他兴高采烈地抱着个奇特的青铜装置走进太医院,那装置形似沙漏,周身却刻满梵文。“这是波斯的‘水钟诊脉器’,” 他兴奋地向众人介绍,一边演示,清水从鹰嘴状喷嘴缓缓滴落,下方的铜盘竟能随着水位的微妙变化,精准显示脉象图谱,“借助水流的力量,就能测算呼吸频率,实在是精妙!” 紫琳见此,立刻命人拿来纸笔,仔细临摹图纸,准备在巡讲时,将这波斯奇器与中医脉诊做对比展示,让西域百姓见识不同医学文化的魅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