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2月10日,三峡大坝建设工地。
陈志明蹲在泄洪涵洞的阴影里,手指颤抖地抚过混凝土表面那道几乎不可见的细缝。他戴着安全帽,汗水顺着太阳穴滑落,在下巴处悬了片刻,滴在裂缝上,瞬间被吸收殆尽。
“又一条...“他喃喃自语,从口袋里掏出卷尺,小心翼翼地测量着裂缝的长度和宽度。1.47毫米,比上周扩大了0.3毫米。这个数据让他的胃部一阵绞痛。
作为三峡开发总公司的质检工程师,陈志明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大坝核心区域的混凝土强度不足设计标准的60%,而这道裂缝,只是冰山一角。
“陈工,还在检查呢?“一个粗犷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陈志明迅速收起卷尺,转身露出职业性的微笑:“王队长,例行检查而已。“
王队长——三峡工程第三施工队的负责人,一个满脸横肉的中年汉子,眯起眼睛盯着陈志明刚才检查的位置:“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一切正常。“陈志明强作镇定地回答,同时不着痕迹地用脚抹去了地上的测量标记。
王队长咧嘴一笑,露出一口被烟熏黄的牙齿:“那就好。谢总明天要来视察,可别出什么岔子。“
听到“谢总“两个字,陈志明的后背瞬间绷紧。谢一扬——扬帆集团的掌舵人,三峡工程主要建材供应商的实际控制人,一个在短短三年内从汉正街小贩变成商业巨鳄的传奇人物。
“谢总要来?“陈志明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只是好奇。
“是啊,带着央视的记者,要拍什么'世纪工程'专题片。“王队长拍了拍陈志明的肩膀,力道大得让他踉跄了一下,“你们质检部可得把面子工程做足啊!“
等王队长的脚步声远去,陈志明才长舒一口气。他再次蹲下身,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一台微型相机,对着裂缝拍了几张照片。这些照片,连同他这半年来秘密收集的数据,将成为他今晚要寄出的那封举报信的关键证据。
同一时刻,武汉扬帆大厦顶层办公室。
谢一扬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长江。夕阳的余晖将江水染成血色,一艘货轮缓缓驶过,拉出一道长长的波纹。
“老板,三峡那边有情况。“张铁柱推门而入,机械眼闪烁着红光。
谢一扬没有回头,只是轻轻晃动手中的威士忌杯,冰块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说。“
“质检部的陈志明,准备向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寄举报信。“张铁柱走到谢一扬身旁,机械手指在空中划出一道蓝光,投影出一份电子文档,“这是他从内部系统打印的举报信草稿。“
谢一扬终于转过身,目光扫过投影中的文字。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眼神逐渐变得冰冷。
“混凝土强度不足...偷工减料...重大安全隐患...“谢一扬轻声念出几个关键词,嘴角却勾起一抹冷笑,“这个陈志明,倒是挺有正义感。“
“他今晚七点会去宜昌邮局寄信,收件人是三峡委质检局局长赵卫国。“张铁柱汇报道,“我们的人已经控制了宜昌邮局。“
谢一扬放下酒杯,走到办公桌前按下通讯器:“给我接周省长。“
三声铃响后,电话那头传来周明远刻意压低的声音:“老谢,什么事这么急?我正在开常委会!“
“三峡那边有条不听话的小鱼要跳出来。“谢一扬的声音平静得可怕,“我需要你协调邮局和公安系统。“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什么级别的小鱼?“
“质检工程师,手上有一些...敏感数据。“谢一扬的目光落在投影中那张混凝土裂缝的照片上,“他打算直接捅到三峡委。“
“妈的!“周明远忍不住爆了粗口,“你知道现在三峡工程有多少双眼睛盯着吗?副总理下周就要来视察!“
谢一扬轻笑一声:“所以这条小鱼必须消失,而且要快。“他顿了顿,“武汉光谷那块地,我可以放弃优先购买权。“
又是一阵沉默。谢一扬能听到电话那头周明远沉重的呼吸声。
“...举报信不能到达北京。“周明远最终说道,“至于那个陈志明,必须闭嘴。永久性地。“
挂断电话,谢一扬看向张铁柱:“都听到了?“
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着绿光:“宜昌邮局已经安排好了,举报信会被'意外'分拣错误,送到我们的人手里。至于陈志明...“他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谢一扬点点头,重新拿起酒杯:“别在宜昌动手,太显眼。等他离开三峡区域再说。“
“明白。“张铁柱转身要走,又被谢一扬叫住。
“等等,央视那边什么情况?“
“《焦点访谈》派了个调查组,已经到宜昌了。“张铁柱调出另一份资料,“他们通过匿名渠道收到了关于大坝质量的举报。“
谢一扬的眼神瞬间变得锋利:“匿名渠道?“
“不是陈志明,是另一个来源,可能是施工队的工人。“张铁柱汇报道,“央视的人明天要去大坝实地拍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