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车停在村道上的时候,天色已经擦黑。
沈淮一边推开院门一遍喊,“爷爷,奶奶,爹,娘,我回来啦。”
结果,回答他的是一片空气。
难道还在作坊?
“大姐, 二姐,我回来啦。”
依旧无人回应。
沈淮推门进去,看到火盆上炖着一锅骨头,正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旁边的小桌上,放着洗好的青菜。
放下书箱,沈淮去了灶房。
灶台里的火还没熄灭,应该是刚出不久。
沈淮接着去了鸡圈和猪圈,见都喂过了,便动身去了作坊。
“哎呦,三郎回来啦,许久都不见你来作坊咯。”沈杨娘看到沈淮,一边切豆腐一边说话。
灶台前蒸豆腐的沈林娘看了过来,“一段时间不见,怎么瞧着瘦了许多?是不是在学堂没有好好吃饭啊?”
“这肯定是错觉。”沈江笑着从里面走出来,“天黑了,定是你们没瞧清楚,反正我是没看出什么变化。”
“继亮伯也说我瘦了,但是我自己没感觉,可能是大家好久没见到我了才觉得我瘦了吧。”沈淮不禁一笑,然后问道,“沈江哥,今晚又要赶工吗?”
顾客加订单,作坊便要赶工一个时辰。
当然,工钱会多给一点。
“准备年底了,县里的买主都加了订单,单是林家就加了一千罐的订单,听拉货的伙计说,下个月可能要加到两千单,不赶工哪里得?”沈江说道。
沈林娘开玩笑道,“翠花家的两台石磨都快转冒烟了,能不忙么?”
忙,说明生意好。
沈淮聊了几句,便往里面走去。
经过加工台,看到大房二房的几位嫂子埋头装罐子,沈淮主动打招呼,和她们说了几句话才拐去发酵房。
果真看到林氏和黄氏在里面忙碌。
现在天气冷,发毛霉的期限增长,便是有酒曲辅助,也要好几天。
“娘,奶奶,我回来啦。”
林氏和黄氏听到声音,纷纷转头,看到沈淮的时候,一脸惊喜。
“三郎回来啦。”黄氏满脸笑容,“还剩最后两盘就忙完了,你先去灶台那边烤火,等忙完了我们在去叫你爹和你爷。”
沈淮顺势问道,“爹和爷爷去哪里?”
“去翠花家抬酒去了,月丫头和杏丫头去拿酒酿蛋花呢,估摸快回来了。”林氏边回边问,“饿了没?”
沈淮摸了摸肚子,老实道,“有点饿了。”
“那便回去吧。”林氏加快手中的动作,然后将纱布盖在豆腐上,拍了拍手道,“走吧,剩下的明天再做。”
黄氏把最后的搞定,也跟了出去。
林氏一边出去一边高声道,“三郎饿了,我们就先回去吃饭了,你们在后面记得把门关好啊。”
“婶子放心,我们一定给你收拾好的。”
三人刚走到村道上,便碰到抬酒回来的沈七刀和沈继业,跟在后面的沈月和沈杏,各自捧着一小盅酒酿蛋花。
“爷爷,这次酿了多少?”
沈家用的酒,不是跟翠花家买的,而是拿去给翠花爹加工的。
直接买酒太贵,沈淮就想了泡果酒的办法。
村里有橙子、山梨、柚子等水果,价格十分便宜,完全可以就地取材,顺便还能帮村民赚点辛苦钱,一举两得。
泡果酒的方法也很简单,去皮去核捣烂,加上酒曲自然发酵两三个月就行。
不过果酒度数低,不适合用来制作腐乳,需要蒸馏之后才能用,于是沈家又跟翠花家合作了,加工一次一百文。
前三年,翠花爹扩建了豆腐房,还请了五六个帮工,如今已是万秀村的富户之一。
“今天就酿了这一坛,估摸还要酿个三天。”沈七刀说,“还有两个月就要过年了,得多酿一些,到时候也给买主们送上一些。”
一坛五十斤,再酿三天就是两百斤。
“爷爷,两百斤可能不够,像林家、魏渠舅舅、福满楼这些买主,得维护好关系,至少要送两坛十斤装的,不然就显得太小气了。
那些负责拉货的伙计,也要送一坛小的,至少要准备五百斤这样。”
沈继业听言,快速算了一笔账,“原料加酿酒钱,大概也就三两这样,最多不超过五两。”
那不贵。
而且他们家的酒,并不比外面卖的差,当年礼送,正好用得上。
思索间,沈七刀点头道,“那便多酿点吧,等开春了,再去你二叔公家订李果,等毛桃熟了在泡毛桃酒。”
这些果,便宜量大,比用粮食酿的划算太多。
到家后,黄氏立即添火加菜。
沈淮去灶房拿碗筷,沈月沈杏打饭。
一家人围着火盆,边吃饭边聊家常。
沈继业和林氏知晓沈淮学业紧张,还是简单的跟他说了作坊的情况,或者听到一些八卦信息,也跟他说了。
沈淮也会主动跟他们说学堂的事情。
比如小魏夫子叫 他们晨练,还有月考时放的馊水,听得沈月和沈杏笑个不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