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自习室的百叶窗,在文昭的《线性代数》教材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纹路。他转着钢笔的指尖还留着昨夜搏击训练的薄茧,却能精准地在矩阵变换间勾勒出清晰的逻辑线。备考笔记里夹着泛黄的社区调解案例,那些处理邻里纠纷时培养的思辨能力,此刻竟与考研政治的哲学原理不谋而合。
午休时分,文昭在食堂排队打饭时听见争执声。几个新生被高年级学生围住,为首的男生晃着学生会工作证:"社团招新赞助费,每人两百。"他端着餐盘走近,将碗碟重重放在桌上:"校团委规定不许强制收费,需要我带你去查文件?"对方刚要发作,却被他袖口露出的武术社臂章震慑,灰溜溜地散开。围观的新生道谢时,文昭只是摆摆手:"记得下次遇到这种事,第一时间找辅导员。"
深夜的图书馆,文昭正为英语阅读长难句发愁,突然瞥见角落里蜷缩的女生。她对着电脑屏幕无声流泪,文档里密密麻麻的论文批注刺得人眼眶发酸。文昭想到了豪医生的温暖,倒了杯温水放在她桌上:"论文格式问题的话,我之前帮社区写过报告,或许能帮上忙。"接下来的三个夜晚,他在复习间隙帮女生梳理逻辑框架,看着对方从愁眉不展到展露笑颜,恍然想起当初带着社区孩子们解数学题的时光。此刻的他,身影与豪医生重合。
搬宿舍那天,文昭独自扛着装满书籍的纸箱爬上六楼。经过走廊时,听见新生宿舍传来重物倒地的声响。推门而入,只见两个男生正为争抢插座位置推搡,电线缠成一团。他放下纸箱,三两下理清线路,又从包里掏出智能插线板:"共享使用,安全第一。"临走前还留下自己整理的《宿舍生活指南》,扉页写着:"互相照应,方能安心向学。"
夕阳染红窗棂,文昭坐在新宿舍的书桌前,将考研倒计时牌翻到"29日"。墙上贴着社区活动照片与武馆奖状,书桌上摊开的不仅是专业书籍,还有本崭新的《城市治理案例集》。他拧开钢笔,在笔记本写下今日计划,墨痕未干的页面上,"责任"二字力透纸背。窗外的玉兰树沙沙作响,仿佛在为这个即将开启新征程的少年,奏响出征的序曲。
深秋的暴雨裹着寒意突袭大学城,文昭刚结束图书馆的学习,便见校门口积水漫过脚踝。几辆电动车在积水中熄火,车主们正狼狈地推车前行。他忽然想起社区工作时学过的排水知识,目光扫过路边的市政井,发现其中两个井盖歪斜,黑洞洞的井口在雨幕中若隐若现。
文昭立刻脱下外套,将其系在井边的路灯杆上作为警示。他深知仅凭这点提示远远不够,便站在井口前方,挥舞着手机电筒提醒来往行人。雨水顺着他的发梢、脖颈不断流淌,浸透的衬衫紧贴着脊背,寒意直往骨头缝里钻。有路过的同学劝他回宿舍,他却笑着摇头:"我多站一会儿,就能少些人遇险。"文昭在努力,他因为他感受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知道了自己应该和那些为了自己奉献的人一样,学会为了这个世界付出,至少,至少要把这个世界给自己的温暖还给世界。
直到市政维修人员赶到,文昭才拖着湿透的鞋袜离开。第二天,校园论坛上出现了名为《雨夜守护者》的帖子,配着模糊的照片——那个在雨幕中举着光的身影,成了深秋最温暖的印记。文昭看到后只是默默点赞,又投入到《政治经济学》的复习中,书页上"为人民服务"的批注被他反复勾画。
备考期间,文昭主动报名成为社区夜校的兼职教师。每周三晚,他都会带着精心准备的教案,为附近的务工人员讲解基础文化知识。课堂上,他发现一位四十多岁的清洁工大姐总坐在角落,因不识字而不敢提问。课后,文昭主动留下,用通俗的语言为她逐字讲解,从笔画结构到算术应用,耐心细致。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员开始主动请教问题。有人想学网购给孩子买冬衣,有人想读懂药品说明书,文昭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他将这些需求融入教学,设计出生活化的课程内容。学员们送来的家乡特产,他转手捐给了流浪动物救助站;课堂上收集的学习困惑,被他整理成案例写进考研论述题的练习中。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是连接不同人生的桥梁。
某个凌晨,文昭在图书馆通宵复习时,突然听见楼下车棚传来异响。他循声望去,发现两个鬼鬼祟祟的身影正在撬电动车锁。文昭没有贸然行动,而是迅速拍下照片,记住两人特征,同时联系校园安保。他一边紧盯嫌疑人,一边通过微信指挥安保人员从两侧包抄。
当保安赶到时,窃贼正要骑车逃窜。文昭看准时机冲上前,利用格斗技巧将一人绊倒,另一人惊慌中弃车逃跑。经警方调查,这竟是个流窜作案的盗窃团伙。失主握着文昭的手哽咽致谢,他却连连摆手:"保护大家的财产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这次经历让他在专业课复习中对"城市安全管理"章节有了更深的理解,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是理论与实践碰撞出的火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