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盛集团在新兴领域的研发室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陈默紧皱眉头,看着眼前停滞不前的研发数据,心中满是焦虑。核心技术研发如同陷入了泥沼,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研发进度严重滞后,这意味着产品无法按时推出,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必将陷入被动。
“这都已经过去这么久了,怎么还是毫无进展?” 陈默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严厉,目光扫过研发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大家都低着头,不敢直视他的眼睛,只有研发负责人李博士硬着头皮站出来解释:“陈总,这次的技术难题比我们预想的复杂太多。核心算法始终无法优化到预期效果,相关的硬件适配也出现了问题,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可就是突破不了这个瓶颈。”
陈默深知此刻指责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他明白,在这关键时刻,自己必须保持镇定,给团队信心。“大家都别灰心,技术难题是暂时的,我们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从现在起,加大研发投入,不管需要多少资金,都全力支持。” 陈默目光坚定地说道。
随后,陈默开始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他利用自己在商界积累的人脉,四处打听高端技术人才的消息。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他偶然得知一位在该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 —— 林教授,刚刚从国外回来,正在寻求合作机会。陈默毫不犹豫地主动联系林教授,言辞恳切地向他介绍天盛集团在新兴领域的规划和前景,邀请他加入公司的研发团队。
“林教授,我们天盛集团非常有诚意。当下在新兴领域研发中遇到了技术瓶颈,正需要像您这样的顶尖人才来助力突破。如果您能加入,不仅会有丰厚的待遇,还能拥有充分的研发自主权,实现您的科研理想。” 陈默真诚地说道。林教授被陈默的诚意打动,再加上对天盛集团的项目也很感兴趣,最终答应加入。
与此同时,陈默组织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小组汇聚了公司内部的精英骨干以及新加入的林教授,大家共同探讨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案。每天,攻关小组都在研发室里日夜奋战,反复试验、讨论、推翻、重来,气氛紧张而热烈。
为了寻求外部技术支持,陈默积极与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展开合作洽谈。在与一所知名高校的对接中,陈默亲自带队,详细介绍了天盛集团的技术需求和研发方向。“我们希望能借助贵校在相关领域的科研优势,共同攻克技术难关。这不仅对我们公司意义重大,对贵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也有很大帮助。” 陈默诚恳地说道。经过多轮协商,双方最终达成合作意向,高校将派遣科研团队入驻天盛集团,与公司的研发人员共同开展研究。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就在研发工作看似有了新进展的时候,公司内部突然传出一些负面声音。部分员工对高额的研发投入表示担忧,担心这会影响公司的资金流和短期效益。“这么多钱都砸在这个还不知道能不能成功的项目上,万一失败了,公司可怎么办?”“就是啊,现在公司在其他方面也需要资金支持,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些声音逐渐在公司内部蔓延,给研发团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陈默意识到,必须要稳定人心。他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向大家详细阐述了新兴领域研发对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我们现在面临的困难只是暂时的,但如果我们能成功突破技术瓶颈,推出这款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天盛集团将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获得的回报将远远超过现在的投入。大家要相信我们的团队,相信公司的未来。” 陈默的话语坚定有力,让员工们的信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但麻烦接踵而至。合作的高校科研团队入驻后,与天盛集团内部的研发人员在工作方式和理念上产生了分歧。高校团队注重理论研究,倾向于从基础原理出发寻找解决方案;而公司内部团队更注重实际应用,希望能尽快找到可行的技术路径,让产品投入市场。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导致研发进度再次陷入停滞。
陈默得知此事后,分别与双方团队进行沟通。“我理解大家出发点不同,但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攻克技术难题,推出产品。高校团队的理论研究能为我们提供更坚实的基础,而公司团队的实际经验能让我们更快地找到应用方向。我们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在陈默的协调下,双方开始尝试理解对方的思路,共同寻找平衡点。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竞争对手似乎察觉到了天盛集团在技术研发上的困境,开始在市场上大做文章。他们利用媒体大肆宣传自己在新兴领域的技术优势,发布即将推出类似产品的消息,试图抢占市场先机,给天盛集团带来更大的压力。看到这些报道,天盛集团的员工们人心惶惶,研发团队的压力更是达到了顶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