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梅熟
六月的第一场暴雨过后,后山的野生杨梅熟了。龙安心跟着阿公上山时,发现不少杨梅树下已经落了一层熟透的果实,紫红色的汁液渗入泥土,引来成群的蚂蚁。
"今年结得多。"阿公蹲下身,捡起一颗掉落的杨梅在衣襟上擦了擦,放进嘴里。他皱巴巴的脸舒展开来,露出难得的笑容,"甜,像七六年那批。"
龙安心学着阿公的样子尝了一颗,酸甜的汁水在口腔爆开,让他想起广州街头卖的冰糖葫芦。他掏出手机查了下县城的水果价格,惊讶地发现野生杨梅能卖到三十元一斤。
"阿公,我们摘些去县城卖吧?"龙安心指着满山的杨梅树,"这些掉在地上太可惜了。"
老人摇摇头:"山路远,杨梅娇气,没到县城就烂了。"他指了指远处几棵特别高大的杨梅树,"那些是老品种'血梅',更甜,但皮薄得像层纸。"
回寨子的路上,龙安心注意到路边有不少废弃的塑料筐,可能是往年收水果的商贩留下的。一个想法在他脑海里逐渐成形。
2.县城探路
第二天天还没亮,龙安心就骑着借来的三轮车出发了。车上装着五筐精心挑选的杨梅,每颗都用软纸隔开,底下垫着吴晓梅提供的蕨类植物保鲜。
县城的农贸市场已经人声鼎沸。龙安心交了二十元摊位费,被安排在一个偏僻的角落。旁边卖荔枝的大婶看他手足无措的样子,好心借给他一块纸板:"写上价钱,大声吆喝。"
"野生杨梅,二十五元一斤!"龙安心的叫卖声淹没在嘈杂的市场里。一上午过去,只卖出三斤,大多是尝鲜的老人家。装在塑料袋里的杨梅在烈日下渐渐蔫软,失去了清晨时的饱满光泽。
中午时分,一个穿制服的市场管理员走过来:"这里不准摆摊了,要创卫检查。"他指了指龙安心没办理的健康证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要么现在收拾走人,要么交罚款。"
龙安心正手忙脚乱地收拾筐子,突然听见有人喊他。回头看见一个坐着轮椅的年轻人正在招手——是他高中同学李明,毕业后在残联工作。
"你这是..."李明看了看筐里的杨梅,"自主创业?"
3.意外机遇
残联办公室里,空调的冷风吹散了龙安心一身的燥热。李明给他倒了杯茶:"现在县里鼓励残疾人创业,有政策支持。"
"我不是残疾人。"龙安心有些尴尬地说。
"我知道,"李明笑了笑,"但你帮的那个杨老伯是。他侄子在残联登记过。"他拿出一份文件,"如果你能带动残疾人家庭增收,可以申请特殊摊位许可证。"
当天下午,龙安心带着李明开的证明回到市场管理处。不仅免了罚款,还获得了一个固定摊位,每月只需交基本管理费。管理员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甚至帮他搬筐子:"早说是扶贫项目嘛!"
回寨子的路上,龙安心绕道去了县郊的食品加工厂,以批发价买了些真空包装袋。夕阳西下时,他的三轮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车斗里的包装袋哗哗作响,像是在演奏一首欢快的曲子。
4.合作模式
晚饭后,龙安心在晒谷坪上召集了几户有残疾人的家庭。吴晓梅帮着翻译他的计划:统一收购寨子里的野生杨梅,按品级定价,由他负责运输和销售。
"真空包装能保鲜三天,"龙安心展示着买来的设备,"我们还可以做成果酱,附加值更高。"
瘸腿的杨老伯第一个响应:"我家的杨梅树在后山阳坡,最甜!"他十岁的孙子小杨兴奋地举手:"我会爬树,摘得快!"
吴晓梅的父亲抽着旱烟,突然问:"要是卖不掉怎么办?"晒谷坪上一时安静下来,只听见烟锅里的火星噼啪作响。
龙安心拿出手机,调出和李明的合影:"残联答应包销一部分,作为扶贫产品。剩下的..."他顿了顿,"我在广州做过餐饮,认识几个做水果批发的朋友。"
最终,十五户人家签了简单的合作协议。务婆拄着拐杖过来,在协议上按了个鲜红的手印,像是一枚小小的太阳。
5.首日收获
凌晨三点,寨子里就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灯光。龙安心检查着各家送来的杨梅:杨老伯家的装在竹篮里,垫着新鲜的蕨叶;吴晓梅家的用软布包着,每颗都带着果柄;也有几家随便用塑料袋装着,不少已经挤破了皮。
"这样不行。"龙安心挑出破损的果子,"会传染其他杨梅。"他现场示范如何正确采摘和包装,吴晓梅帮着用苗语解释。
天蒙蒙亮时,满载的三轮车出发了。这次车上除了真空包装的鲜果,还有吴晓梅连夜熬制的十瓶杨梅酱,标签是她手绘的蝴蝶图案。
县城的早市刚开张,龙安心的摊位前就排起了队。昨天的老顾客带着朋友来,残联也组织人来采购。不到两小时,鲜杨梅就卖光了。一个开民宿的老板看中了杨梅酱,当场订了二十瓶:"这个包装有特色,游客肯定喜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