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啦。"老人满意地点点头,"明天开始,唱三天。"
就这样,中国最古老的农耕智慧与现代最高学术机构的合作,在一口铁锅和三袋盐的见证下达成了。女博士临走时,龙安心注意到她偷偷用手机拍了铁锅的照片,还捡了一粒漏在地上的盐晶小心包起来。
"她会懂的。"吴晓梅轻声说,"真正的研究者都明白,知识不分贵贱。"
当天晚上,合作社收到了《农业遗产》期刊的样刊。金教授那篇《苗族古歌中的物候智慧与现代科学验证》被放在首篇,足足占了十二个版面。龙安心翻到参考文献部分,惊讶地发现第一条就是"务婆口述,吴晓梅翻译《苗族播种歌全本》"。
"上学术期刊了!"小李兴奋地举着杂志满院子跑,"我们务婆是学术权威了!"
龙安心笑着摇摇头,继续翻阅杂志。在最后一页的"下期预告"中,一行小字引起了他的注意:《苗族农耕仪式中的声波与植物生长关系初探》。作者署名是...中科院声学所?
他正想细看,手机突然响起。屏幕上显示的名字让他心头一紧——林妍。
"恭喜啊,学术明星。"林妍的声音透过电波传来,依然带着那种居高临下的调侃,"没想到你们真能把种地搞出名堂。"
龙安心走到院子里,远离欢庆的人群:"有事?"
"谈合作。"林妍的单刀直入令人意外,"不是黔丰那种。我个人投资,帮你们把'古歌米'做成高端品牌。"
"条件?"
"三千万,占股20%。"林妍报出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不动你们的种源和技术,只要独家代理权。"
龙安心望向远处的梯田。暮色中,新插的紫米秧苗已经泛出淡淡的紫色,那是硒元素富集的标志。三千万,足以让合作社的规模扩大十倍...
"为什么?"他直接问出关键,"黔丰不是已经在邻县种紫米了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因为他们种出来的...不一样。硒含量只有你们的三分之一,花青素几乎检测不到。"林妍的声音罕见地透出挫败,"我们试了所有方法——同样的海拔,同样的土壤成分..."
"但没用《播种歌》?"龙安心忍不住打断。
又是一阵沉默。远处,务婆的歌声隐约传来,老人正在为明天的录制做准备。
"安心,传统智慧需要现代商业才能发扬光大。"林妍终于开口,语气软了许多,"你清楚我的资源和人脉..."
"我需要考虑。"龙安心没有直接拒绝,"等第一批'古歌米'收成后再说。"
挂断电话,龙安心走回办公室。桌上摆着新设计的"古歌米"包装样品——深紫色的米袋上,一只简化的蝴蝶纹样展翅欲飞。他翻到背面,那个大大的二维码旁边是一行小字:"扫码聆听千年农谚"。
手机扫描后,屏幕上出现务婆唱《播种歌》的视频。老人沧桑的声音讲述着如何观察枫香落叶,如何用火塘灰拌种,如何根据云彩形状判断降雨...这些被现代人视为迷信的古老歌谣,刚刚获得了中国最高学术机构的认证。
龙安心突然明白了林妍的急切。黔丰可以复制紫米的基因,可以模拟雷公山的土壤,甚至可以高薪挖走技术人员——但他们复制不出务婆与这片土地之间那种近乎神秘的连接,那种被《农业遗产》期刊称为"活态知识体系"的传承。
"龙总!"小李风风火火地闯进来,"出大事了!快看热搜!"
龙安心接过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刚冲上热搜第一的话题:#央视要来拍务婆#。点开详情,原来是《舌尖上的中国》官方微博发布预告,新一季将增加"粮食的记忆"单元,首期就要拍摄凯寨紫米和务婆的《播种歌》。
"刚接到的电话,摄制组下周就到!"小李激动得语无伦次,"我们要不要重新包装?做个特别版?"
龙安心笑着摇头:"就按原计划。真正的'特别'不在包装上,而在..."他指了指窗外务婆的歌声传来的方向。
---
收割前的最后一场仪式比龙安心想象的更隆重。尽管离正式收获还有两周,但务婆坚持要按古规举行"问稻礼"——向稻灵致谢并祈求顺利收获。
仪式定在清晨。龙安心天不亮就起床,发现吴父已经等在院子里。老人今天格外精神,那件对襟苗服洗得发白却整洁挺括,手里拿着一个竹编的小篮子,里面装着三根香、一小包盐和一壶米酒。
"阿叔,这么早?"
吴父点点头:"活路头要比太阳先到田里。"
两人默默走向试验田。晨雾中的紫米已经熟透,沉甸甸的穗子低垂着,在微风中泛起紫色的波浪。远处,雷公山的轮廓渐渐清晰,像一位守护者注视着这片土地。
吴父在田埂上摆好香炉,点燃三根香,然后从怀里掏出一把小小的银刀——龙安心认出那是杨公的作品。老人用银刀在食指上轻轻一划,将血滴入米酒中,然后缓缓洒向田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