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照做了。画面定格在她撒花椒粉的动作上。
"你看我手腕的角度,"她兴奋地说,"跟我爸笔记里画的一模一样!我从来不知道自己下意识会这样..."
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一道光穿透了她心中多年的阴霾。
节目播出那天,我们早早关了店门,和全体员工一起在店里守着电视。当林红的脸出现在屏幕上时,所有人都欢呼起来。
"天啊,我眉毛画歪了!"林红捂着脸,却从指缝里偷看。
随着节目进行,大家都安静下来。镜头里的林红谈起父亲时的真挚,制作甜品时的专注,揭露行业黑幕时的勇敢,构成了一幅令人动容的肖像。
节目还没播完,店里的电话就开始响个不停。老张头接起来,表情越来越惊讶。
"都是订位的,"他挂掉第五个电话,目瞪口呆,"排到两周后了!"
第二天一早,店门口排起了长队。有从隔壁区专程来尝"网红甜品"的年轻人,也有看了节目后想来支持"良心店家"的中年夫妇。林红不得不临时加印了三百份菜单。
中午时分,一辆黑色迈巴赫停在店门前。一个西装笔挺的中年男人走下车,径直来到柜台前。
"林小姐?"他递上一张名片,"我是'味蕾资本'的徐志远,看了节目非常感动。不知能否谈谈合作事宜?"
林红疑惑地接过名片:"什么合作?"
"我们想投资您的'冰火两重天'品牌,"男人微笑道,"第一期准备在重庆开五家分店。"
我和林红面面相觑。这进展快得超出预期。
"徐总,"我谨慎地问,"您了解餐饮行业吗?"
男人笑了:"实不相瞒,我父亲曾是林老先生的朋友。当年'辣妹子'开业时,我还来吃过。"他压低声音,"关于赵家的事...我们或许能提供一些帮助。"
林红的手指紧紧攥住围裙边缘:"您认识我父亲?"
"不仅认识,"徐志远从公文包中取出一张老照片,"这是我们两家的合影。"
照片上,年轻的林父搂着少年时期的林红,旁边站着一对父子——正是徐志远和他的父亲。
"我爸常说,林叔是重庆最有创意的餐饮人。"徐志远的声音温和下来,"他去世时,我们正在国外,没能..."
林红的眼泪夺眶而出。我悄悄握住她的手,感受到她微微的颤抖。
"我们需要时间考虑。"我对徐志远说。
"当然。"他彬彬有礼地点头,"这是我的联系方式,随时欢迎来电。"
他离开后,林红还盯着那张照片发呆。
"太巧了,"她喃喃道,"我爸从没提过徐家..."
"或许是不想让你卷入商业纠纷。"我思索着,"要查查'味蕾资本'的底细吗?"
她摇摇头:"先专注眼前吧,这么多客人等着呢。"
接下来的一周,我们忙得脚不沾地。媒体的曝光带来了远超预期的客流,每天打烊后,林红都要加班准备第二天的甜品原料。
周五晚上,我正在清点库存,突然听到后厨传来"砰"的一声闷响。冲进去一看,林红晕倒在地上,旁边是还没切完的芒果。
医院诊断是过度劳累导致的低血糖。看着病床上脸色苍白的林红,我既心疼又自责。
"我们得招人了。"我握着她的手说。
她虚弱地笑笑:"招人要有钱啊...虽然生意好了,但装修贷款还没还清..."
"徐志远的投资..."
"我不确定,"她打断我,"把爸爸的心血变成连锁店...感觉像在出卖什么。"
我理解她的顾虑。林父的食谱不仅是商业机密,更是情感遗产。大规模商业化确实可能失去原有的温度。
"那不如这样,"我提议,"我们先在现有店面旁租个小门面,专门做'冰火两重天'。等运营成熟了,再考虑扩张。"
她的眼睛亮了起来:"这个可以!"
出院后,我们开始着手准备甜品店的开业。徐志远得知我们的决定后,依然表示支持,并承诺可以提供小额贷款和渠道资源。
"慢慢来是对的,"他在电话里说,"林叔的理念需要传承,但不能被稀释。"
与此同时,《风味中国》的播出效应持续发酵。美食博主们纷纷来店"打卡","麻辣杨枝甘露"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最让我们意外的是,重庆餐饮协会发来邀请函,想授予林红"传统美食创新奖"。
颁奖典礼上,林红穿着简洁的白色旗袍,站在聚光灯下致谢。当提到父亲时,她的声音哽咽了,台下不少观众也跟着抹眼泪。
"这个奖应该属于我父亲,"她举起奖杯,"是他教会我,美食不仅是味道,更是记忆与爱的载体。"
回家的出租车上,她一直紧紧抱着奖杯。
"我爸要是知道..."她望着窗外流动的灯光,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会为我骄傲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