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我在店里试验新配方——把安娜妈妈寄来的俄式黑麦粉和王大爷家祖传的酵头混合。面团发酵时,手机突然响起特别提示音——安娜只有在紧急情况时才会直接打电话。
"材料被退回来了。"她声音发颤,"说我的收入证明不够。"
我握紧手机,面粉从指缝簌簌落下。八千公里外,安娜正站在莫斯科移民局门口,背景音是嘈杂的俄语叫号声。
"我重新准备。"她吸了吸鼻子,"你那边呢?"
我看向桌上那摞文件——我的银行存款证明、店面租赁合同、体检报告...还差最关键的双认证结婚证。而按照流程,我们需要先在北京或莫斯科的使领馆结婚。
"我在想办法。"我说。
挂掉电话,烤箱计时器响了。新出炉的面包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黑麦的苦涩被老酵头的微甜中和,像两个不同世界的和解。我切下一块寄给安娜,附上纸条:"尝尝这个'签证面包'——苦后回甘。"
一周后的深夜,灵感像闪电击中我。当时我正在看安娜寄来的莫斯科美食杂志,其中提到"文化特长生签证"。图片里,一个日本寿司师傅在红场旁开快闪店。
我猛地坐直,撞翻了格瓦斯。液体在桌面上漫延,像一条蜿蜒的河,连接着杂志上莫斯科的街景和我的店面照片。
第二天,我同时拨通两个电话:一个是文化局的老同学,一个是安娜。当视频接通时,她正在教邻居做锅包肉,围裙上沾满番茄酱。
"我有主意了。"我举起连夜写的企划书,"'中俄美食文化交流项目'——你是俄罗斯传统美食传承人,我是中华面点技艺代表。"
安娜的蓝眼睛渐渐睁大:"我们..."
"用美食结婚。"我点头,"就像我们的面包——在法律之外,还有文化。"
接下来的日子像被按下快进键。安娜在莫斯科筹备"哈尔滨-莫斯科"快闪店,我则在店里增设俄罗斯美食角。我们每天交换几十条语音:她问"锅包肉要不要加伏特加",我问"酸黄瓜能包进饺子吗"。
当移民局来电通知补充材料时,我正在试验最新作品——用安娜寄来的俄式蜂蜜蛋糕做法改良东北粘豆包。电话那头的女士说:"您的情况很特殊。"
"爱都特殊。"我脱口而出,随即尴尬地补充,"我是说,文化交流..."
挂掉电话,我发现面团已经发过头了。但奇怪的是,过度发酵的面团烤出来后,竟有种意外的松软口感。就像我们的故事,所有看似错误的步骤,最终都成了独特配方的一部分。
安娜生日那天,我寄去一个巨大的包裹。拆开层层保温材料,里面是冻得硬邦邦的"涅瓦河畔的哈尔滨"——用液氮急冻保存的。面包底下压着中俄双语卡片:
"先尝尝家的味道。等我带着新鲜的去莫斯科。"
视频里,安娜捧着那块冻面包又哭又笑。她身后,快闪店的招牌正在安装——"哈尔滨的巴布什卡"下面,用中文写着"爱情面包坊"。
"知道吗?"她擦掉眼泪,"在俄罗斯童话里,冻僵的面包会复活。"
"那在哈尔滨传说里,"我对着屏幕说,"思念能让八千公里变成一步之遥。"
当晚,我梦见自己站在莫斯科的雪地里,手里捧着刚出炉的面包。安娜从热气中走来,金发上落满雪花。我们谁都没提签证、材料或期限。只是当面包的香气弥漫在寒冷的空气中时,某种比法律更古老的契约已然达成——关于麦穗如何在不同的土壤里生长,关于酵母如何在时差中持续呼吸,关于爱如何找到它自己的通关文牒。
喜欢艳遇风暴:席卷男同胞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艳遇风暴:席卷男同胞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