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叔的众多兄弟中,周武王姬发和周公旦对他的影响尤为显着。周武王继承了周文王的遗志,率领周军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西周王朝。他的英勇和果断,让管叔对他充满了敬佩和追随之情。周公旦则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西周初期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周公旦的智慧和谋略,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也深深地感染了管叔。
在这样的家庭文化氛围中成长,管叔不仅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培养了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才能,还树立了强烈的家族荣誉感和使命感。他渴望在政治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家族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这种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为管叔日后的人生轨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在西周初期政治斗争中的选择和决策。
2.受封管国与职责使命
周文王去世后,因长兄伯邑考早逝,管叔的次兄周武王继任其位。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成功灭亡商朝,建立周朝政权,史称西周。为巩固周朝政权,周武王实行分封制,大封功臣、宗室以及先贤后代。管叔鲜作为周武王的三弟,被分封到管地(今河南郑州),建立管国。
管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处于中原地区的核心地带,是连接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中,管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政治方面来看,管国位于商朝旧都殷地的东部,是西周王朝控制东方地区的重要前沿阵地。通过管国,西周可以有效地监视和管理商朝遗民,防止他们发动叛乱,维护东方地区的政治稳定。
在经济上,管国所在的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农业生产发达。同时,这里也是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交通便利,有利于物资的流通和交换。管国的经济繁荣不仅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西周王朝的经济稳定做出了贡献。
军事上,管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它可以作为西周王朝在东方的军事屏障,抵御来自东方的威胁。一旦东方地区发生叛乱或外敌入侵,管国可以迅速集结军队,进行有效的防御和反击。
管叔受封管国后,还肩负着一项重要的职责使命,即作为“三监”之一,协助、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遗民。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安抚商朝遗民,将武庚封于殷地,让他继续统治商朝遗民。但为了防止武庚叛乱,周武王派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分别驻守在管、蔡、霍三地,对武庚进行监督。
管叔作为“三监”之首,责任尤为重大。他不仅要密切关注武庚的一举一动,防止他勾结商朝遗民发动叛乱,还要协助武庚治理商朝遗民,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地方的稳定。同时,管叔还要向周天子汇报商朝遗民的情况和东方地区的政治动态,为西周王朝的决策提供依据。
管叔受封管国以及作为“三监”之一的职责使命,使他在西周初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决策和行动,不仅关系到管国的兴衰,也对西周王朝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三监之乱
1.叛乱起因与矛盾根源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本欲大展宏图巩固统治,却不幸早逝。其子周成王继位,但成王年幼,无法亲理朝政,于是由管叔的四弟周公旦摄政。这一安排成为了三监之乱的导火索,引发了管叔等人强烈的不满。
从管叔自身的角度来看,他作为周文王的第三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在宗室中地位尊崇。而且他受封管国,成为一方诸侯,还肩负着监督武庚、治理商朝遗民的重要职责。在他看来,自己无论是在家族中的辈分还是在政治上的地位,都有足够的资格参与到西周的权力核心中。然而,周公旦却在周武王死后摄政,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这让管叔觉得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周公旦摄政也引发了其他诸侯和大臣的猜疑。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权力的传承通常遵循严格的制度和规矩。周公旦以摄政之名掌握大权,难免让人怀疑他有篡位的野心。管叔等人利用了这种猜疑,四处散布周公旦将不利于成王的言论,煽动各方势力对周公旦的不满情绪。他们声称周公旦摄政是违背了周武王的遗愿,是对西周政权的篡夺,试图以此来为自己的叛乱行为寻找正当理由。
除了对周公旦摄政的不满,管叔等人与周公旦之间还存在着深层次的政治权力斗争。西周初期,政治格局尚未完全稳定,各方势力都在争夺更多的权力和利益。周公旦摄政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无疑触动了一些诸侯和大臣的利益。管叔作为一方诸侯,自然也不希望自己的权力受到过多的限制。他担心周公旦的改革会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使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受损。因此,他联合蔡叔度、霍叔处等诸侯,企图通过叛乱来推翻周公旦的统治,恢复自己在政治上的优势地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