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携王姬余臣:被历史尘封的西周末代王者
一、周携王的身世与背景
1.家族谱系
周携王姬余臣出身于显赫的周朝王室,在家族谱系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他的祖父是周厉王,周厉王在位时,因实行“专利”政策,引发国人暴动,最终被逐。他的父亲是周宣王,宣王即位后,整顿朝政,使周朝一度呈现中兴景象,史称“宣王中兴”。
姬余臣是周宣王之子,周幽王之弟。周幽王即位后,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尤其宠爱褒姒,为博美人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他还废黜了申后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这一系列举动为西周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下,姬余臣本无继承王位的可能,但命运的转折却让他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二王并立”时期的周天子之一。
2.时代背景
周宣王时期,西周王朝表面上呈现出中兴之象,实则已暗藏衰败迹象。宣王即位之初,立志复兴周室,任用贤能,整顿朝政,在军事上也颇有建树。他曾多次对外用兵,讨伐猃狁、西戎、淮夷等部族,扩大了周朝的疆域,使诸侯重新朝见天子,史称“宣王中兴”。然而,长期的征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宣王晚年独断专行,不听劝谏,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破坏了周朝的宗法制度,引起了诸侯的不满,周朝的统治根基开始动摇。
到了周幽王时期,西周王朝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周幽王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尤其宠爱褒姒。为了博褒姒一笑,他竟然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严重失信于诸侯。这一行为不仅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也使得诸侯对周朝的忠诚度大打折扣。
在政治上,周幽王的一系列决策加剧了朝廷内部的矛盾。他废黜了申后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这一废长立幼的举动严重违背了周朝的宗法制,引发了朝廷内外的轩然大波。申后的父亲申侯对此极为不满,他联合缯国和犬戎,发动了叛乱。
社会层面,由于周幽王的昏庸统治,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繁重的赋税、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袭,使得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百姓对周朝的统治失去了信心,社会秩序陷入了混乱。
周幽王时期的西周王朝,政治上危机四伏,朝廷内部矛盾重重;社会上动荡不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为西周的灭亡埋下了伏笔,也为周携王的登场和“二王并立”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历史背景。
二、周携王登基前的经历
1.早年封国
由于史书记载有限,周携王姬余臣早年封国的具体位置和情况难以确切知晓,但通过对当时历史背景的分析,仍可进行一些合理推测。
从周朝的分封制度来看,姬余臣作为周宣王之子、周幽王的弟弟,极有可能被封于重要之地。考虑到西周晚期的政治格局,他的封国或许位于王畿附近,以拱卫王室。有观点认为,其封国可能在“携”地,然而“携”的具体位置尚无定论,有学者推测可能在今陕西境内,也有观点认为在山西一带。
若封国在陕西,此地是西周的核心区域,经济较为发达,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有利于封国的发展。同时,靠近王都,便于姬余臣参与王室事务,增强其在朝廷中的影响力。若封国在山西,山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战略地位重要。而且当地矿产资源丰富,能够为封国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
封国对于姬余臣意义重大。一方面,封国是他的经济来源和物质基础,为他提供了稳定的收入和资源。另一方面,封国也是他的政治资本,使他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和支持者。在周幽王死后的政治动荡中,封国成为他争夺王位的重要依托,为他后来被拥立为周天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幽王之乱
周幽王的昏庸无道,尤其是废后立太子的决策,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波澜,引发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事件。
周幽王宠爱褒姒,为博美人欢心,他做出了废黜申后及太子宜臼的决定,改立褒姒为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这一违背宗法制的举动,在朝廷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申后之父申侯对此极为愤怒,他无法容忍女儿和外孙遭受如此不公的待遇。
申侯深知自己无力与周幽王直接对抗,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联合缯国和犬戎发动叛乱。申侯的这一举措,得到了缯国的响应,而犬戎则因觊觎周朝的财富和土地,也欣然加入了这场叛乱。
公元前771年,申侯、缯国与犬戎的联军向镐京发起了进攻。周幽王得知消息后,惊慌失措,急忙点燃烽火向诸侯求救。然而,由于之前“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诸侯们以为又是周幽王在戏弄他们,纷纷按兵不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