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镐京很快被攻破。周幽王带着褒姒和伯服仓皇出逃,最终在骊山脚下被犬戎追上。周幽王被杀,太子伯服也死于乱军之中,褒姒则被犬戎掳走。这场叛乱不仅导致了周幽王的死亡,也使得西周的都城镐京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申侯联合犬戎的叛乱,彻底改变了西周的政治格局。申侯等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周天子,即周平王。然而,周平王的即位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这也为后来“二王并立”局面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对于周携王姬余臣来说,幽王之乱无疑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他或许只是一个普通的王室成员,在自己的封国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而幽王之乱后,西周政治陷入混乱,他被虢公翰等势力拥立为周天子,从而登上了历史舞台,卷入了激烈的政治斗争之中。
三、周携王的登基与“二王并立”局面
1.登基过程
周幽王被杀后,西周政治陷入一片混乱,各方势力开始重新洗牌。在这样的背景下,虢公翰等势力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拥立周携王姬余臣为天子。
公元前770年,以虢公翰为首的十几家诸侯,在携地共同拥立姬余臣为周天子,史称周携王。关于“携”地的具体位置,虽尚无定论,但大致范围在今河北、山西一带。参与拥立的诸侯除了虢公翰一族外,还有其他一些对周平王即位合法性存疑的诸侯。虢公翰一族在此次拥立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后他们向东迁徙,立国于中山一带,以拱卫新成立的周王朝。
这些诸侯拥立姬余臣为天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合法性角度来看,周平王曾被周幽王废黜太子之位,且其有交通敌国犬戎、弑父杀弟的嫌疑,已丧失继承王位的资格。而姬余臣作为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在宗法制度下,其继承王位的合法性相对较高。从政治局势考虑,周携王即位时已二十多岁,政令不易为外臣操控;而周平王当时只是七八岁的小孩,权臣更易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部分诸侯希望通过拥立周携王,来稳定西周后期动荡的政治局势,恢复周朝的统治秩序。
周携王即位后,设立百官,建造宫殿,修筑城墙,发行“莫”字空首布货币,同时发布文书,诏告天下,正式开启了与周平王“二王并立”的时代。
2.并立局面形成
周幽王被杀后,周朝陷入了权力真空,各方势力纷纷拥立自己认可的君主,从而形成了周平王与周携王“二王并立”的局面。
周平王是在申侯等诸侯的支持下登上王位的。申侯因周幽王废黜其女儿申后和外孙姬宜臼的太子之位而心怀不满,联合缯国和犬戎发动叛乱,杀死周幽王后,申侯、缯侯及许文公在犬戎仍占据的宗周立姬宜臼为周天子,即周平王。然而,周平王的即位存在诸多争议。他曾被周幽王废黜太子之位,且有交通敌国犬戎、弑父杀弟的嫌疑,这使得他的合法性受到了很多诸侯的质疑,因此最初只有申国、鲁国、许国等少数诸侯承认他的地位。
周携王则是由虢公翰等十几家诸侯共同拥立的。虢公翰认为周平王的行为违背了宗法制度和道德准则,不具备继承王位的资格,于是以姬余臣是周幽王弟弟的身份,拥立其为周天子。周携王即位后,得到了大多数诸侯的支持,其统治区域主要在河北、山西一带。
以下是周平王和周携王的支持者和合法性对比:
对比项
周平王
周携王
支持者
申国、鲁国、许国等少数诸侯
虢公翰等十几家诸侯,得到大多数诸侯支持
合法性
曾被废黜太子之位,有弑父杀弟嫌疑,合法性受质疑
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宗法制度下合法性相对较高
“二王并立”局面的形成,使得周朝陷入了长达二十年的分裂和动荡。各方势力为了支持自己拥立的君主,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不仅削弱了周朝的统治力量,也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到来。同时,这种局面也对当时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诸侯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加剧。
四、周携王的为政举措
1.政治举措
周携王即位后,为了巩固统治、稳定局势,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建设方面的举措。
设立百官是周携王构建统治体系的重要一步。他依据周朝传统的政治制度,任命了各个部门的官员,涵盖了行政、军事、司法等多个领域。这些官员各司其职,协助周携王处理政务,使得国家的管理能够有序进行。通过设立百官,周携王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加强了对国家的控制和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
建造宫殿不仅是为了满足周携王的居住需求,更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宫殿作为王权的象征,其建造彰显了周携王的天子地位,有助于提升他在诸侯和民众心中的威望。同时,宫殿也是举行重要仪式和会议的场所,为政治活动提供了一个正式、庄重的环境,有利于加强周携王与诸侯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