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挫折的苏秦并未气馁,转而将目光投向山东六国。他先到赵国,起初也未成功。后来到燕国,得到燕文侯的赏识和资助。在燕国的支持下,苏秦再次回到赵国,向赵肃侯详细分析了各国的形势和合纵的必要性。他指出,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进攻山东六国,是因为害怕六国联合起来。如果六国能够团结一致,秦国必然不敢轻举妄动。赵肃侯被苏秦的言辞所打动,决定支持他的合纵计划,并给予他大量的财物和权力,让他去游说其他国家。
苏秦凭借出色的口才和卓越的外交才能,先后说服了韩、魏、齐、楚四国。公元前333年,六国在洹水之畔会盟,正式建立合纵联盟,苏秦被任命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一时间声名显赫。
合纵策略的实施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合纵联盟的形成,使秦国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不敢轻易东出函谷关,有效地遏制了秦国的扩张势头,为山东六国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各国之间的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然而,合纵联盟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六国之间利益诉求各不相同,缺乏真正的信任和团结。在面对秦国的威胁时,各国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互相猜忌、推诿。秦国则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采用连横策略进行分化瓦解。最终,合纵联盟逐渐瓦解,各国又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局面。
苏秦的合纵策略虽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战国时期的历史走向,但他凭借一己之力促成六国合纵,展现了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勇气。他的事迹成为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典范,对后世的政治和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张仪与连横策略
张仪,战国时期着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他的一生对秦国的崛起和战国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仪早年与苏秦一同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之后,张仪开始游历各国,寻求施展抱负的机会。起初,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在楚国遭受屈辱。相传他在楚国相国府中饮酒时,相国丢失了玉璧,众人怀疑是张仪所为,将他打得遍体鳞伤。但张仪始终坚信自己的才能,并未因此而气馁。
后来,张仪得到苏秦的暗中资助,前往秦国。在秦国,张仪凭借着卓越的口才和智慧,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赏识,被任命为客卿,后又升任相国。从此,张仪开始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施展他的连横策略。
张仪的连横策略,核心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即通过与其他国家结盟,分化瓦解合纵联盟,帮助秦国逐个击破六国。他深知六国之间利益关系复杂,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分歧,于是利用这些矛盾,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
张仪首先将目标对准了魏国。魏国在战国初期曾称霸中原,但后来逐渐走向衰落。张仪劝说魏哀王与秦国结盟,称魏国若与秦国结盟,不仅可以避免秦国的进攻,还能在其他国家面前树立威望。魏哀王在张仪的劝说下,背离了合纵联盟,与秦国修好。这一举措打破了合纵联盟的完整性,使其他国家产生了动摇。
接着,张仪又前往楚国。他利用楚怀王的贪婪和短视,欺骗楚怀王与齐国断交。张仪承诺,只要楚国与齐国断交,秦国将割让六百里土地给楚国。楚怀王信以为真,立刻与齐国断交。然而,当楚国派人去秦国索要土地时,张仪却耍赖称只答应给六里地。楚怀王大怒,发兵攻打秦国,结果被秦国和齐国联军打得大败,楚国从此元气大伤。
张仪还通过外交手段,使韩、赵、燕等国也纷纷与秦国结盟或保持中立。他的连横策略使得秦国在外交上占据了主动地位,有效地瓦解了合纵联盟,为秦国的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
张仪的连横策略对秦国的崛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的努力下,秦国成功地打破了六国的合纵联盟,避免了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秦国得以集中力量,逐个消灭六国。同时,张仪的外交活动也为秦国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自身实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战国局势来看,张仪的连横策略改变了各国之间的力量平衡。六国之间的合纵联盟被瓦解后,各国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局面,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来对抗秦国。秦国则在连横策略的推动下,不断扩张领土,势力逐渐强大。战国局势从此朝着秦国统一的方向发展,张仪的连横策略成为了战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张仪凭借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和连横策略,在战国时期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策略不仅帮助秦国崛起,也深刻地影响了战国局势的发展走向。
3.纵横家对战国局势的影响
纵横家在战国时期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对各国政治、外交和军事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政治方面,纵横家凭借其卓越的口才和谋略,成为各国君主的重要谋士。他们穿梭于各国之间,为君主出谋划策,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决策。例如苏秦促成六国合纵联盟,使六国在一定时期内团结起来,共同对抗秦国,这一联盟的形成改变了各国的政治格局,让原本分散的六国在政治上有了统一的目标和行动。而张仪的连横策略则帮助秦国打破了合纵联盟,使秦国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动地位,加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