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封制下,诸侯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导致国家分裂。周朝的分封制使得诸侯林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便是分封制弊端的体现。嬴政深知分封制的危害,为避免重蹈覆辙,决定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公元前221年,嬴政在朝廷上与大臣们就是否实行分封制展开激烈讨论。丞相王绾等认为,六国刚灭,燕、齐、楚等地距离咸阳遥远,不实行分封难以有效统治,建议封皇子们到各地为王。廷尉李斯则坚决反对,他指出周朝分封诸侯后,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周天子无法制止。如今天下统一,应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嬴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下,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官职,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郡下设县,县有县令或县长,负责一县的政务。郡县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必须严格执行中央的政令,使得中央的决策能够迅速传达和贯彻到地方。同时,郡县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秦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四、经济与文化的统一举措
1.统一货币与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和度量衡标准不一,给经济交流带来极大不便。嬴政统一六国后,立即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在货币方面,嬴政下令废除六国旧币,统一使用半两钱。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每枚重量为半两,即十二铢。这种货币设计合理,便于携带和使用,成为中国古代货币的基本形制,沿用了两千多年。
度量衡的统一同样意义重大。嬴政规定了长度、容量和重量的标准单位。长度以寸、尺、丈为单位,1丈 = 10尺,1尺 = 10寸;容量以斛、斗、升为单位,1斛 = 10斗,1斗 = 10升;重量以铢、两、斤为单位,1斤 = 16两,1两 = 24铢。为确保标准的统一和执行,秦朝还制作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具,分发到全国各地,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校准。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消除了经济交流中的障碍,促进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各地的物资能够更加顺畅地流通,商业活动更加繁荣。同时,也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为秦朝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统一文字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极大,这严重阻碍了文化交流和国家治理。嬴政统一六国后,敏锐地意识到文字统一的重要性,遂下令推行“书同文”政策。
丞相李斯等人负责文字整理和规范工作,他们以秦国的大篆为基础,简化字形,创造出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标准文字。随后,官方通过颁布法令、制作标准字样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小篆。
统一文字意义深远。文化传承上,它为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跨越时空进行思想交流,众多经典文献得以准确传承。民族融合方面,消除了各地区因文字差异产生的交流障碍,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从此,中华民族在文化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文化政策与影响
嬴政统一六国后,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文化政策,其中“焚书坑儒”事件影响深远。
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主张恢复分封制,认为不遵循古代制度难以长久。丞相李斯则反驳,指出时代不同,治理方法应随之改变。他认为儒生以古非今,扰乱民心,建议焚烧除《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私藏的《诗》《书》百家语,只保留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嬴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大量珍贵的文化典籍因此被毁。
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为嬴政求仙药不得,还诽谤皇帝。嬴政大怒,下令追查,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方士坑杀于咸阳。
“焚书坑儒”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思想控制,巩固了秦朝的统治。但从思想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其弊端明显。焚书使大量先秦文献失传,造成了文化传承的巨大损失;坑儒则打压了知识分子,钳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阻碍了学术的进步。这一事件也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反感,加剧了秦朝的社会矛盾,成为秦朝迅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军事建设与边疆拓展
1.北击匈奴与修筑长城
秦朝统一六国后,北方的匈奴成为边疆的一大威胁。匈奴时常南下侵扰,掠夺财物和人口,严重影响边疆地区百姓的生活和安全。嬴政果断决策,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军出征,与匈奴展开激烈战斗。秦军凭借强大的战斗力和先进的军事装备,迅速击败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并将匈奴赶到阴山以北。此役极大地打击了匈奴的嚣张气焰,保障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