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会变革与思想碰撞
· 社会制度变革: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增强实力纷纷变法,社会制度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秦国商鞅变法是典型代表,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郡县制,打破了贵族世袭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行政由中央直接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制度基础。秦朝建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这种制度一直影响后世。
· 经济模式转变: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水利工程大量修建,如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提高了粮食产量。商业也日益繁荣,城市兴起,各国之间贸易频繁。秦朝统一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统一度量衡使商品交易更加规范,统一货币则消除了货币流通的障碍,有利于国家经济的统一和稳定。
· 思想流派碰撞: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法家、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相互碰撞。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刑峻法和中央集权,适应了当时各国富国强兵的需要,秦国商鞅变法就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儒家倡导“仁政”“礼义”,主张以德治国,孟子曾游说各国君主,但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其思想未被广泛采纳。道家追求“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对社会变革持相对消极态度。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主张平等互助,反映了小生产者的愿望。
· 思想融合与影响:不同思想流派在碰撞中也相互融合。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中包含了法家的成分,主张礼法并用。他的学生李斯和韩非则成为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思想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家思想为秦国的统一和秦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持,秦朝的法律制度和中央集权体制就是法家思想的实践。儒家思想在汉朝以后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长期影响。
二、求学之路:师从荀子与思想启蒙
1.荀子的思想体系
荀子作为战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家,其思想体系丰富而深邃,涵盖了哲学、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哲学思想方面,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本恶,人生来就具有好利、嫉妒、喜声色等本能欲望,如果放纵这些欲望,就会导致争斗和混乱。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鲜明对比,荀子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改造作用。他指出,通过“化性起伪”,即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和自我修养,可以抑制人性中的恶,培养出善良的品德和行为。这种观点为他的政治和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荀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为核心。他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礼”不仅是一种礼仪规范,更是一种社会制度和道德准则。荀子主张通过制定严格的礼仪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他认为,只有通过“礼”的约束,才能使人们各安其位,避免纷争和混乱,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荀子也强调“法”的重要性,主张礼法并用。他认为“法”是“礼”的补充,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保障“礼”的实施。
在教育思想上,荀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可以使人不断进步,改变人的命运。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为国家和社会服务。荀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进步的过程。他提出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着名论断,鼓励人们坚持不懈地学习。在教学方法上,荀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才能进行教育。他还强调教师的重要性,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引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
荀子的思想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哲学思想为政治和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政治思想是哲学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具体应用,教育思想则是实现政治目标的重要手段。他的思想既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又吸收了法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战国末年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荀子的思想为各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李斯的求学动机与经历
李斯出生于战国时期楚国上蔡的一个普通家庭,早年担任郡中小吏,过着平淡的生活。然而,一次偶然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在厕所和粮仓分别看到了不同状态的老鼠,厕所里的老鼠吃着脏东西,见到人和动物就惊慌逃窜;而粮仓里的老鼠吃着囤积的粮食,居住环境优越,也不用担心外界的干扰。这一鲜明的对比让李斯深受触动,他意识到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和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从此便立志改变现状,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