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李斯也渴望干出一番事业。经过深思熟虑,他认为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于是,他辞去小吏的职务,前往齐国兰陵,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荀子的思想融合了儒家和法家的精华,强调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礼仪规范来改造人性,这与李斯渴望改变命运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求学过程中,李斯勤奋刻苦,深入钻研荀子的学说。他不仅学习了治国理政的理论知识,还培养了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卓越的分析能力。他与同学韩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经常一起探讨学术问题,交流思想。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深邃,见解独到,对李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他们在学术观点和政治理念上也存在一些分歧。韩非更注重理论的构建和完善,而李斯则更倾向于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政治中。
经过多年的学习,李斯学业有成。此时,他对各国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认为秦国具有强大的实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实现自己抱负的理想之地。于是,他毅然决定离开荀子,前往秦国,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
3.法家思想的熏陶与影响
荀子思想中接近法家的部分对李斯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他将法家思想融入自己的政治理念,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荀子虽为儒家代表,但他的“性恶论”与法家思想有相通之处。他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外在的规范和约束来引导人们向善。这种观点为李斯接受法家的法治思想奠定了基础。在荀子看来,礼仪和法律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而李斯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更加重视法律的强制作用。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才能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李斯在师从荀子的过程中,深刻领会了荀子思想中接近法家的部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政治实践中。他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李斯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制度,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例如,在秦国的军事管理中,他制定了明确的军功爵制,以战功来评定将士的功绩和赏赐,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李斯还将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融入到秦国的政治体制中。他主张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将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这种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避免了地方势力的割据和纷争,为秦国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基础。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力排众议,坚持推行郡县制,得到了秦始皇的支持。从此,郡县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
此外,李斯还倡导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他认为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应该通过教育和宣传,让人们了解法律、遵守法律。他建议秦始皇焚烧《诗》《书》等儒家经典,禁止私学,以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的统一,但也引起了一些知识分子的不满和反抗。
荀子思想中接近法家的部分对李斯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成为法家思想的坚定实践者。他将法家思想融入自己的政治理念,通过制定法律制度、推行郡县制等措施,为秦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他的一些极端做法也引发了争议,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三、入秦为官:辅佐嬴政与统一大业
1.初入秦国的机遇与选择
李斯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抱负,离开荀子后,踏上了前往秦国的征程。初到秦国,他面临着陌生的环境和未知的挑战,但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很快便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机遇。
当时,秦国的相国吕不韦权倾朝野,广纳贤才,门下食客三千。吕不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文化人,他组织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希望以此来影响秦国的政治和文化走向。李斯听闻吕不韦的声名和他招揽人才的举措后,决定投身其门下,成为一名门客。
在吕不韦的门下,李斯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出色的口才,很快便崭露头角。他积极参与门客们的讨论和交流,对各种政治问题和社会现象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吕不韦逐渐注意到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开始对他加以关注和培养。李斯也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为吕不韦出谋划策,处理各种事务。他的勤奋和智慧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和信任,不久后便被提拔为郎官,有了接近秦王嬴政的机会。
李斯选择秦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国末年,各国纷争不断,秦国在经历了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后,国力日益强盛,成为最有实力统一六国的国家。秦国的政治制度相对先进,中央集权程度较高,为有才能的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李斯认为,在秦国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施展自己的才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