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昊在称帝建国前采取的这些文化、政治、军事措施,是他为实现独立建国目标而进行的全面布局。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党项族的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也为西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称帝破宋
公元1038年阴历十月十一日,李元昊认为时机成熟,正式称帝建国。他身着镶有龙纹的白袍,在大臣们的簇拥下前往兴庆府南郊的戒坛寺祭拜天地。野利仁荣为他戴上冕冠,李元昊自此不再是夏国王,而是皇帝,国号“大夏”,因地处西北,史称“西夏”,时年34岁。至此,宋、辽、夏三国共同鼎立于中华大地。
建国后,李元昊积极进行政治、军事建设。在政治上,他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权机构,设立官职,制定法律,仿照唐宋制度,同时又保留了党项族的一些传统特色,以适应统治的需要。在军事上,他建立了十二监军司,加强军队训练,改进军事装备,使西夏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显着提升。
然而,李元昊的称帝之举引起了宋朝的强烈不满,宋夏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三川口之战发生于1040年。李元昊派大军包围延州,宋将刘平、石元孙奉命增援。西夏军队在三川口设伏,宋军陷入重围。经过激烈战斗,宋军战败,刘平、石元孙被俘。此役让宋朝大为震惊,意识到西夏已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对手。
1041年,好水川之战爆发。李元昊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将宋军引入好水川。宋军在行军途中发现路旁放置了许多泥盒,打开后,百余只带哨的鸽子飞出,这成为西夏军队发动攻击的信号。西夏军队从四面合围,宋军陷入绝境,主将任福战死,宋军损失惨重。
麟府丰之战于1042年打响。李元昊分兵两路进攻麟州、府州。宋军坚守城池,西夏军队久攻不下。李元昊转而进攻丰州,丰州失陷。此后,双方在麟、府、丰三州地区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互有胜负。
定川寨之战同样发生在1042年。李元昊再次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将宋军吸引到定川寨。西夏军队切断宋军水源,然后发起攻击。宋军突围失败,主将葛怀敏等十六名将领战死,士兵损失近万人。
这几场战役,西夏军队凭借着李元昊出色的军事指挥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多次击败宋军。但长期的战争也给双方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宋朝在战争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国内社会矛盾加剧;西夏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面临着物资匮乏、经济困难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有了议和的意愿。1044年,宋夏签订和议。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年给予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宋夏和议的签订,使双方暂时结束了战争状态,迎来了相对和平的时期。
5.辽夏破盟
李元昊称帝建国后,西夏与辽朝的关系起初较为友好,双方通过联姻等方式维持着联盟。然而,随着西夏势力的不断增强,辽夏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关系也开始恶化。
西夏在与宋朝的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势力得到进一步扩张。这引起了辽朝的警惕,辽朝担心西夏的强大威胁到自己在北方的霸主地位。同时,西夏收留了一些叛逃的辽朝党项部落,这成为了辽夏关系恶化的导火索。辽兴宗对此十分不满,认为李元昊此举是对辽朝权威的挑战。
1044年,辽兴宗决定亲率大军西征西夏,贺兰山之战爆发。辽军兵分三路,浩浩荡荡地向西夏进发。面对辽军的强大攻势,李元昊采取了避其锋芒的策略。他下令军队主动撤退,坚壁清野,将沿途的粮草和物资全部烧毁,使辽军在深入西夏境内后陷入了粮草匮乏的困境。
辽军在寻找西夏主力决战的过程中,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战机。而李元昊则利用这段时间,不断地消耗辽军的士气和物资。在辽军疲惫不堪之时,李元昊认为反击的时机已到。他率领西夏军队突然发起攻击,与辽军在贺兰山脚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战斗初期,西夏军队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顽强的战斗精神,给辽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辽军毕竟人数众多,实力强大,逐渐占据了上风。李元昊见形势不利,便派人向辽兴宗请和,以拖延时间。辽兴宗同意了议和,但要求李元昊交出叛逃的党项部落首领。李元昊则以各种理由推脱,双方陷入了僵持。
就在辽军放松警惕之时,李元昊再次发动攻击。此时,突然刮起了大风,沙尘漫天,辽军阵脚大乱。西夏军队趁机发起猛攻,辽军全线崩溃,死伤惨重。辽兴宗仅率数骑逃脱,贺兰山之战以西夏的胜利而告终。
在战争前后,李元昊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在战争前,他试图通过与辽朝保持一定的友好关系,避免与辽朝发生直接冲突。但当辽朝的威胁不可避免时,他果断地采取了军事对抗的措施。在战争胜利后,李元昊并没有进一步扩大战果,而是主动向辽朝请和,以缓和双方的关系。他深知西夏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自身实力与辽朝相比仍有差距,长期的战争对西夏不利。最终,双方达成了和议,辽夏之间的关系暂时得到了缓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