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投身革命运动的实践
1.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主将
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李大钊宛如一位勇猛无畏的先锋战士,以笔为剑,积极宣传民主、科学精神,猛烈抨击旧礼教、旧道德,为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1916年回国后,李大钊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中。他参与创办和编辑了《晨钟报》《新青年》等进步报刊,借助这些平台,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的理念。在《晨钟报》上,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呼吁青年要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激励广大青年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追求自由、平等和进步。
李大钊深刻认识到,旧礼教、旧道德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他毫不留情地对其进行批判。他指出,封建礼教所倡导的“三纲五常”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工具,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一文中,他明确指出“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专制政治之灵魂”,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礼教的核心——孔子学说。他认为,要实现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就必须打破这种旧的道德观念,树立新的道德标准。
为了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李大钊还积极组织各种活动。他在北京大学等高校举办讲座,向青年学生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他的讲座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参与。在讲座中,他介绍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和科学技术,鼓励学生们学习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李大钊的这些行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章和演讲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使他们开始觉醒,积极投身到新文化运动和革命事业中。他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批判,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同时,他所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价值,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以其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才华,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积极主将。
2.五四运动的引领者
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李大钊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运动前夕,李大钊就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他通过发表一系列文章,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他还利用在北京大学等高校的讲座机会,向青年学生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他的影响下,许多青年学生开始觉醒,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爆发时,李大钊积极投入并参与领导了这场运动。他组织和发动北京的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要求废除“二十一条”,收回山东权益,严惩卖国贼。他亲自走上街头,与学生们并肩战斗,鼓舞他们的士气。在他的领导下,学生们的斗争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形成了一场全国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运动期间,李大钊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沿,为学生们提供指导和支持。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组织各界人士声援学生的斗争,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他还积极与其他进步人士合作,共同推动运动的发展。在他的努力下,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五四运动后,李大钊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革命事业的发展。他在《新青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还组织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吸引了一批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中国的社会问题和革命道路。他带领研究会的成员深入工厂、农村,宣传马克思主义,了解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状况,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李大钊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引领者的作用,他的思想和行动激励了无数青年投身于革命事业。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
3.反帝反军阀斗争的先锋
在反帝反军阀的斗争中,李大钊是当之无愧的先锋,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英勇无畏的斗争,其中“三一八”斗争尤为壮烈。
1926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的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奋起还击。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向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无理要求。这一侵略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