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美方阻挠
当美国政府得知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阻挠手段,试图将这位掌握着大量顶尖技术的科学家留在国内。
1950年,钱学森准备回国时,美国移民局将他逮捕,关押在特米那岛拘留所。在被拘留的15天里,他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每天晚上,看守每隔10分钟就进来开一次灯,让他无法入睡,精神几近崩溃。短短半个月,他的体重就下降了30磅。
虽然在朋友们的帮助下,钱学森被保释出狱,但他的生活从此陷入了无尽的监视之中。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工时刻跟踪他的行踪,监听他的电话,检查他的邮件。他的住所周围时常有神秘车辆徘徊,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美方的严密监控之下。
美国政府还吊销了他的安全许可证,禁止他参加任何学术会议和研究项目,使他无法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他的实验室被关闭,研究资料被没收,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在这种困境下,钱学森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不仅失去了自由和工作的权利,还要时刻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但他始终没有动摇回国的决心,在给父亲的信中,他坚定地表示:“我一定要回国,哪怕是历尽千难万险。”他在被监视的日子里,依然偷偷地收集资料,为回国后的工作做准备,等待着回国的那一天。
3.多方营救
钱学森的遭遇引起了多方关注,中国政府、科学界和国际友人纷纷伸出援手,为他的回国之路披荆斩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钱学森回国一事,将其列为重要外交议题。在日内瓦举行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中,中方代表据理力争,以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为交换条件,要求美方允许钱学森回国。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营救工作,指示相关部门收集钱学森在美国遭受迫害的证据,为外交谈判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科学界也积极行动起来。国内众多知名科学家联名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的无理行径,呼吁国际社会关注钱学森的处境。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向美国政府施压,要求保障钱学森的合法权益,让他能够顺利回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国际友人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英国哲学家罗素为代表的国际正义人士,公开谴责美国政府对钱学森的迫害,在国际舆论上形成了强大的压力。钱学森的恩师冯·卡门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钱学森回国一事奔走呼吁。他向美国政府表达了对钱学森的认可和支持,强调钱学森回国是他的个人权利,不应受到无端阻挠。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美国政府最终不得不妥协。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登上了回国的轮船,结束了长达5年的艰难回国之路。他带着满腔的热情和丰富的知识,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开启了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的新篇章。
四、奠基中国航天事业
1.组建科研机构
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这一任务在当时可谓是困难重重。彼时,国内科研基础薄弱,工业水平落后,既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也没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技术资料。但钱学森没有丝毫退缩,毅然决然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在人员招募方面,钱学森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识人之明。他四处奔走,广纳贤才。一方面,他从国内各高校和科研机构挑选出一批有潜力、有热情的年轻科研人员,如任新民、屠守锷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他积极争取海外学子回国效力,许多在国外学有所成的科学家,听闻钱学森的召唤,纷纷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投身航天事业。
在设施建设上,由于当时国家经济条件有限,无法提供充足的资金和资源。钱学森带领团队因陋就简,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展工作。他们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进行科研实验,在废弃的厂房里组装火箭部件。同时,钱学森还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逐步改善科研设施和条件。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组建意义重大。它为中国火箭、导弹事业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火箭、导弹研发机构,开启了独立自主发展航天事业的新篇章,在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导弹研制突破
钱学森在导弹研制方面贡献卓越,他提出的创新性设计理念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设计理念上,钱学森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他深知导弹的性能不仅取决于推进系统,还与总体设计、飞行控制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因此,他强调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对导弹进行全面设计。以“东风”系列导弹为例,钱学森提出了模块化设计理念,将导弹的各个部分进行标准化设计,使得不同型号的导弹可以共享部分组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维护便利性。同时,他还注重导弹的机动性和突防能力,提出了采用机动变轨、隐身技术等措施,增强导弹的生存能力和打击效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