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边吃花生边饮酒闲谈,当然,大多数时候都是周老在讲述。
酒至微醺,周老情不自禁回忆起过去的种种经历。
他也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那些往事若要一一细述,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周老并非那种酒后失言之人,只是忍不住感慨一番。
谈及过去后,他又展望未来。
李建设与肖大海在一旁认真倾听。
论及人生阅历,这两个年轻人合起来恐怕也不及周老的十分之一。
关于当前局势,周老简略提及几句,同时再次暗示李建设研读他之前赠送的那本书。
李建设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周老酒量普通,但从不贪杯,饮了两小杯便将酒瓶收起,至此宴会告一段落。
临别之际,安老太在一旁叮嘱:“小李,今天你一个人前来。”
“听大海说你刚成婚不久,下次记得带上你的妻子一起来。”
这般话已表明态度。
李建设稍作迟疑。
周老在一旁宽慰:“无妨,直接带过来便是。”
听到这话,李建设忙答道:“那我就不客气了,下次定当携秋叶前来拜见两位长辈。”
李建设深知,周老不可能不清楚冉秋叶的背景情况。
刚才安老太那样说,他若仅是敷衍应付显然不合适。
能让安老太亲自开口邀请,绝非寻常客套。
处于此等地位,开口前总要思忖话语是否恰当。
然而,李建设不知安老太是否知晓冉秋叶的身份问题,才有所迟疑。
不曾想周老在一旁表态,显然是毫不在意这些顾虑。
晚上从院子里出来后,肖大海心里的想法再也藏不住了。
他兴奋地对李建设说道:
“建设老弟啊。”
“我真是对你佩服得不得了。”
“今天我能在姥爷面前喝酒,可真是破天荒第一次啊。”
“以后要是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的,你就直接说!”
红星轧钢厂内,经过几天的试验和充分准备,削皮刀厂终于步入正轨。
这个小厂仅占用了一个车间,十几个人、几台机器便构成其全部。
尽管规模不大,但它属于分厂级别,由轧钢厂直接管理。
对于拥有上万名员工的大厂而言,这样的级别已属较高。
前几天,李建设制作好了模具并进行了试运行,还抽调了几个人去削皮刀厂接受培训。
如今正式投产后,虽然工人还不太熟练,但总体运行平稳。
清晨开工时,杨厂长与李卫民便前来视察,到了中午,已经生产了三百多把削皮刀,这还是由于技术生疏所致。
这时,杨厂长和李卫民再次来到工厂,拿起刚生产出的削皮刀略作检查,杨厂长满意地点点头,又用随身携带的土豆测试了一下,果然实用。
李建设则说:
“大家的操作还不够熟练。”
“等熟练起来,每天生产千把把是没问题的。”
“目前冲床的速度就是这样,还有打磨工序,都需要时间呢。”
“即使按一块钱一把算,效益也相当可观。”
这年头大家都注重效益,不谈利润。
杨厂长连连点头说:
“好,很好。”
“这个分厂也就十几个人。”
“人不在多而在精,能有这样的效益已经很不错了。”
“那就通知销售部门的人,联系四九城的百货公司和供销社,尽快把削皮刀送过去,让他们摆上柜台试试。”
这是当时常见的做法,新产品尤其是普通百姓用的商品,总是先送到百货公司之类的场所试探市场反应。
不过听完这句话后,李建设轻轻摇了摇头说道:
“我觉得咱们最好先囤些货。”
“等有了足够的存货之后,再找商场帮忙。”
“毕竟削皮刀这种东西非常简单,毫无技术门槛,别人要模仿生产简直易如反掌。”
“要是销量好受欢迎的话。”
“咱们厂现有的生产能力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其他厂家看到机会。”
“马上就能抄袭生产。”
“那样的话,我们这个分厂的存在价值就不大了。”
听到这话,杨厂长和李卫民都不禁皱眉,这确实是个难题。
接着,李卫民笑着说道:
“既然建设你提出了这个问题,”
“想必是有解决的办法,不妨说出来让大家听听,发表一下你的见解吧!”
几天前,李卫民请李建设帮忙给老丈人家安装了一套供暖设备,老丈人对此十分满意。
因此,李卫民升任副厂长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现在他对李建设充满感激之情。
此时听见李建设说话,就知道他一定有自己的考虑,所以并不介意扮演配角的角色。
李建设说道:
“我的想法倒是很简单,”
“主要看厂里有多少决心了。”
“其实想占据市场份额也不是没有办法,那就是先囤积货物。”
“当大家注意到这个产品并想尝试购买的时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