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们略懂机械,但从未见过这种机器。
此时看着宋杰的操作,也是一头雾水。
然而,
当机器启动后,
宋杰把一块裁剪好的五毫米厚钢板放入其中。
一番“调节辊距”
“操控离合”
的动作之后,很快,一根完整的钢管便从机器上方取出。
所有人都震惊了。
尽管这钢管中间还有一条未焊合的缝隙,
但众人心里清楚,这完全不是问题。
卷板机嘛。
这些人都知晓。
可他们印象中的卷板机均为机械式的,
且操作起来相当繁琐,耗时费力又浪费材料,绝非眼前这般便捷。
杨厂长与李卫民也在场,杨厂长惊讶地说道:
“宋工,这是你研发的卷板机?太实用了。”
“真没看出来。”
“平日里你默默无闻。”
“居然一下子拿出这么大的成果,还对我们保密这么久。”
杨厂长提到的是发明,而非改良。
毕竟这四辊卷板机与先前的三辊卷板机截然不同,根本上已不能算同一类东西。
倒是李卫民,
看到眼前的卷板机,
目光中流露出沉思之色。
旁边还有厂里的其他技术员,此时也都睁大双眼,围在仍在运转的卷板机旁,满脸难以置信。
宋杰说道:
“这并非我发明的。”
“是李建设同志所创,说是改良的。”
“但我认为,如此好用的机器,与原来的三辊卷板机相比,简直判若两物。”
“完全可以设立一家分厂,专攻四辊卷板机的生产。”
听罢此言,
杨厂长颇为惊愕。
没想到,这又是李建设折腾出来的新玩意儿。
但他并未立刻表态,
而是露出思索的表情。
倒是周围的几位技术人员,在一旁低声议论。
虽满是钦佩,但目光间亦闪过一丝渴望。
这个时代或许有人对金钱毫无兴趣,却没人会对名誉无动于衷。
这些人自然了解削皮刀,也听说过李建设。
但削皮刀太过简单,
仅仅凭借一个创意而已。
而卷板机则不然。
他们一眼便能看出,
眼前的四辊卷板机显然是李建设随手搞出来的,部件间杂乱拼凑的痕迹明显。
若是厂里真打算大批量生产,
势必要重新设计,并规划生产工艺及调整生产线。
这绝非小事。
若要成立卷板机分厂,
到那时,他们也能在这新型机械的问世过程中留下印记。
商议片刻后,
杨厂长好奇地问宋杰:
“宋工,你说这是李建设发明的,为何他没上报此事呢?”
“即便不建分厂,不量产,他对卷板机的贡献,厂里也不会亏待他。”
听完这话,
宋杰不禁苦笑,
把当时见面的情景和大家讲述了一番。
那些不了解李建设的人,听完事情经过后,都不禁眨眨眼,怀疑是否听错了。
如此关键的设备都已经研发出来了,难道他就一点都不在乎?
宋杰严肃地表示:“尽管李建设这样说,但若真的计划开设分厂的话,我认为还是应该邀请他一同商议。”
“毕竟这项发明是他完成的,而且实用性很强。”
他心里想着,“他应该有自己的见解,说不定已考虑到改进的地方。”
若是真的打算设立分厂,我觉得最好聘请李建设担任技术顾问。
目前而言,我对他的能力完全信服。
听到宋杰这么说,杨厂长默默点头同意:“这个没问题。”
“不过是否要建分厂,还得向上级汇报并进一步研究决定。”
采购科的吴敏刚从外面回来,看见办公室里有人,便随意问道:“各位同事,有没有人认识能搞到螃蟹的?最好是阳澄湖的大闸蟹,而且要尽量有黄有膏的。”
采购科的人都这样,平时各忙各的事,需要帮忙时才会互相交流信息。
今天吴敏就遇到了这样的麻烦。
孙莲花正拿着小镜子检查唇膏,头都没抬地说:“这什么时节呀,现在哪有带黄带膏的大闸蟹呢?要是醉蟹倒是可以试试。”
吴敏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端起一杯水,无奈地说:“不是我要买,是我一个朋友在国宾馆工作,她说有个外国人想吃。”
原来前几天有批外国人来中国访问,当时快到夏天了,他们尝了次六月黄,觉得味道很好,一直念念不忘。
这次他们又来了,不管什么季节,就想吃六月黄,真是难伺候。
肖大海正在看报纸,听到这里插嘴说:“这些外国人还真是挑剔!”
大家只是随便聊聊,并没太在意这件事。
毕竟这是国宾馆的人托付的事情,想必他们自己早就考虑过了。
除非有人有特殊的资源,否则这确实不容易办成。
李建设也在场,听见吴敏的话后说道:“吴姐,你朋友什么时候要?我有个南方的朋友,要不我去问问,不一定能找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