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拓展粮食以外的收入,百姓方能脱离单纯靠天维生的困境,获取更多收益。
即便遭遇天灾,也有其他收入支持度日。
况且这些行业比种粮获利更快,更易让百姓富足,手中有闲钱,自然生活更好。”
“如此一来,岂非人人都逐利而行?”
“若种别的高值作物或养牲口利润更大,谁还愿种粮?”
“自然没人!”
朱瞻基摇头道:“虽逐利乃人之常情,但避险亦是啊。”
“养牲口也好,种别的高值作物也罢,都得因地制宜。
违背这道理,必无益处。”
“比如南方的好田地,种占城稻一年可收两次甚至三次,稳产,百姓因之富裕。
可若改种北方的高值作物,风险就大了些!”
“没十足把握,谁敢冒险?还是会选择稳妥的水稻。
再说,有些地天生就只适合种粮,总不能因种不了别的就荒着吧?”
“退一步说,要是人人都不种粮,粮价岂不飞涨?那时必有人眼见商机。”
占城稻是郑和从海外带回的,如今南方已广泛种植,朱高炽对此很熟悉。
听朱瞻基这么讲,他也陷入思索。
不可否认,朱瞻基所说,无论怎么看,都有几分道理。
“这类事朝廷该管。
粮少,提价便能吸引更多人种粮;别的多,价格自降。
当然,为防奸商哄抬物价,朝廷不仅要管控价格,还得立法约束。
给商方便,商就得守规矩,不守规矩的,留他何用?”
“给商立规矩?”
朱高炽点头,对大明商律颇为清楚,连商衣都有规定,所以他不觉新奇。
不过他仍犹豫地问:“虽如此说,这路怎么修?你说的事确利于南来北往的商客,但花费庞大,户部怕是不会答应。”
“毕竟你祖父如今还在北伐,不知何时方能结束,钱粮之事倒还好解决,户部并不短缺。
但若要修筑这般规模的水泥路,少说也需耗时数载,期间招募民夫,每日所需粮草便是不小一笔开销。
户部为筹备此次北伐军饷,已将粮价上调不少,再加修路之事,夏原吉怕是不会答应,且粮价高涨,对百姓而言亦非好事。”
朱高炽仍有些犹豫,应天至顺天的水泥路虽是他提议的。
可听朱瞻基这么一说,他也意识到此事并非易事。
耗费钱财倒还在其次。
户部虽不算贫乏,修这条路的资金确是不成问题。
然而钱粮虽足,有时有钱也未必能顺利支出,尤其涉及关乎民生的粮食。
若修路时间拖得太久,每日征调民夫,消耗的粮草数额庞大。
加上北伐所需,朝廷大量购粮,结果必如朱瞻基所言,粮价飞涨。
如此一来,有余粮的还好,无粮的百姓就惨了。
这也是朱高炽犹豫的关键。
尽管修路好处多多,但若累及百姓,他断不会做。
“这事儿好办!”
朱瞻基笑着问:“你知道大明第一建筑公司吧?”
朱高炽点头:“你是说你在户部增设的那个?”
见朱瞻基点头,他又看了眼不远处的周忱,说道:
“你这事儿办得挺不错,这建筑公司名字虽怪,却确实使很多事情更清晰明了,比如拨款,再没以前那种推诿扯皮的情况。”
“那是自然!”
朱瞻基扬起下巴,颇为得意。
他煞费苦心给工部弄了个建筑公司,无利可图的事儿他是不会做的。
不过朱高炽仅知表面,若让他那糊涂爹知道了,这条成本不过三百两银子的水泥路,在户部净赚两千多两,接近十倍利润,其中一半归他这个投资人,估计下巴都要惊掉。
此时建筑公司刚成立不久,未来随着规模扩大,收益自然会迅速增加。
不过朱瞻基没打算向他父亲解释这些,毕竟这些钱说到底不过是户部的钱,在他们家里看来,就像左口袋的钱挪到了右口袋一样。
得意一番后,朱瞻基也没忘初衷,说道:“我的意思是让建筑公司参与进来。
以后修水泥路时,只需交由建筑公司处理即可。
他们会先对路线进行测量和规划,再找些商人,按不同路段划分工程,支付商人相应报酬让他们负责修建。”
“让商人来修?”
朱高炽满脸疑惑,还以为儿子提建筑公司是因为它有修路的能力。
但听说让商人修路,他下意识皱眉,不解地问:“为何要商人来修?要是出了问题怎么办?”
“出了问题,自然是修建该路段的商人负责。”
朱瞻基毫不犹豫地答道:“就像建筑公司一样,他们修的路得经过工部验收,只有合格的路才能拿到尾款,不合格的话,户部不会给尾款,建筑公司就得重修。”
“这样行得通吗?”
朱高炽忍不住问。
“当然行得通!”
朱瞻基肯定地说,“商人逐利,有利可图的事他们都会去做,修路同样有利可图。
这样一来,朝廷不必辛苦筹备粮草,商人自会寻找廉价粮食招募民夫,也不会因大规模建设引发民怨。”
“而且我们修路不是免费的,建成后可以设卡收费。
例如运输货物需按重量收过路费,马车通行也定个收费标准。
不用几年,修路的成本就能收回。”
“甚至我们可以与商人协商,将收费权按期限折抵修路费用转让给他们,朝廷无需花一分钱就能得到一条水泥路。”
喜欢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