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中关村依然灯火通明。杨龙带着他们走进一家不起眼的网吧,角落里几台老式电脑还在运行着二十年前的文字MUD游戏。屏幕上闪烁的绿色字符让豆豆恍如隔世。
"看这个。"杨龙指着一位满头白发的玩家,那人正全神贯注地在命令行中输入指令,"他在这款游戏里玩了三十年。"
屏幕上,简单的文字描述着奇幻世界的场景:"你站在一座石桥上,桥下是湍急的河流。月光照在河面上,像撒了一把银币。"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手指在键盘上敲打出指令:"跳入河中"。
"对他而言,"杨龙轻声说,"这个由文字构成的世界比任何4K画质都真实。"
回实验室的路上,三人都沉默着。北京的夜空罕见地能看到星星,微弱的光芒穿越数百万年时空,照在匆匆行走的三人肩头。
"我想试试。"杨龙突然说,"就从最简单的线条世界开始。"
豆豆握住他的手:"就像我们当年做《星辰之舞》那样?"
"更简单。"杨龙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芒,"只有几何图形和基础交互,但延迟控制在3毫秒以内。"
陆子浮快步跟上:"我可以重新设计算法,用极简的矢量图..."
实验室的灯再次亮起时,三人的状态已经完全变了。杨龙脱掉西装外套,卷起衬衫袖子;豆豆扎起长发,拿出素描本;陆子浮则直接坐到了主控台前,手指在键盘上飞舞。
"先定义基础规则。"杨龙在白板上写下第一条,"所有物体由不超过20个顶点组成。"
豆豆迅速画出一组简笔画风格的角色设计:"这样的人物模型,数据量不到现在的0.1%。"
"交互逻辑也要简化。"陆子浮调出一个新界面,"取消所有物理碰撞的实时计算,改用预设动画。"
黎明时分,第一个原型诞生了。屏幕上,一个由12条线段构成的小人站在由30个平面组成的房间里。当杨龙戴上测试头盔,用思维控制小人行走时,反馈延迟显示:2.8毫秒。
"成功了..."陆子浮的声音有些发抖。
豆豆看着屏幕上那个简陋到可笑的小人,眼眶却微微发热。它让她想起杨龙当年画在餐巾纸上的第一个游戏角色——歪歪扭扭的线条,却承载着改变世界的梦想。
杨龙摘下头盔,额头上有一圈淡淡的压痕。他没有说话,只是张开双臂,将妻子和这个他看着长大的年轻人一起搂住。在这个拥抱里,二十年的光阴仿佛被压缩成了一瞬,从哈尔滨到北京,从像素到量子,不变的是一颗追求极致的心。
晨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照进来,为实验室镀上一层金色。桌上那杯早已冷掉的咖啡旁,放着豆苗发来的最新消息:"匹诺康尼上线首日流水破纪录了!"配图是玩家制作的黄泉同人图,精致的画面与他们刚刚创造的线条世界形成鲜明对比。
杨龙拿起手机,回复道:"告诉你个好消息,我们找到突破口了。"他拍下屏幕上那个简陋的小人发过去,"这就是未来的起点。"
豆豆靠在他肩头,轻声说:"像不像当年你向我描述的那个梦想?"
"比当年想象的还要好。"杨龙吻了吻她的发顶,"因为这次有你一起实现。"
"明天一早。"杨龙走向办公桌,调出全息投影,"我有个新想法,需要亲自测试。"
投影上显示着"辰星OL"最新版本的脑波适配数据,红色区域清晰地标出了潜在风险阈值。豆豆的呼吸微微一滞——这个数值已经接近安全临界点。
"你确定要亲自上?"她轻声问。
杨龙关闭投影,握住妻子的手:"记得我们第一次测试《星辰之舞》的战斗系统吗?"
"怎么不记得。"豆豆轻笑,"你连续48小时没合眼,最后在测试间睡着了。"
"那时候我们一无所有,只有一腔孤勇。"杨龙的手指抚过她手腕内侧那道几乎看不见的疤痕——那是早年测试设备时留下的,"现在虽然什么都有了,但有些事还是得亲力亲为。"
豆豆沉默片刻,突然说:"我跟你一起测试。"
"不行。"杨龙立刻拒绝,"太危险了。"
"当年测试天气系统,是谁陪你淋了一整夜雨?"豆豆直视他的眼睛,"测试服务器负载,是谁和你一起熬了72小时?"
窗外的雨声渐大,敲打在玻璃上形成细密的水痕。杨龙望着妻子坚定的眼神,知道这二十多年来从未改变过她的决定。
"好。"他最终妥协,"但只测试基础交互模块。"
当晚,豆苗的视频电话打断了他们的准备工作。屏幕上女儿的脸写满担忧:"爸!妈!你们疯了吗?那个测试连专业受试者都要签免责协议的!"
"数据不会有假。"杨龙调整着摄像头的角度,避开桌上那堆风险告知书,"我和你妈的身体指标比年轻人还稳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