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陈、罗二人的要求,李振华带他们去了火药厂、子弹炮弹厂、地雷、手雷厂,还有步枪厂,迫击炮、飞雷炮厂、机械厂。陈、罗两位发现工厂很多已实现了半自动化。看着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子弹、炮弹。两位深切的感到兵工厂的潜力。李振华告诉他们这里的很多自动化设备都是军工部的人设计加工出来的。
李振华带两人去见熊大正,熊大正正在做试验,他们在外面等了将近1个小时,熊大正才出来。两人相见热情拥抱,熊大正问李振华是不是又要对他提要求。
李振华对熊大正道:";熊大哥要到蒙山来了。";熊大正很高兴。
李振华又道:";今天我带115师的两位首长来参观,你不会忘了吧!";
熊大正才反应过来,他确实忘了。熊大正忙向罗、陈两人打招呼。四人到熊大正的办公室聊了很久,晚上他们一起吃饭,陈、罗两人发现这里的伙食明显比司令的要好。
晚上他们就住在椿树沟,三人聊天时,李振华告诉他们,新四军能有这么规模的军事工业、熊大正功不可没,熊大正是栋梁之才,以后建立新中国才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熊大正为了抗日放弃了德国留学,放弃自己的未婚妻。杨文翰都说过这样的话:谁能比得上熊大正,我可以把他当菩萨供着。谁要为难熊大正,让他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他一辈子不痛快。在军工部熊大正一言而决,司令部的关于军工部的命令没有得到他的允许,也不能执行。陈、罗两位在此深切的感受到新四军对科学知识的尊重,对掌握这些知识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倚重。
李振华在兵工厂意外见到了一个熟人,原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参谋长郑兴,郑兴告诉李振华,他已调到兵工部协助熊大正的工作。李振华觉得把郑兴调到军工部真心不错。
郑兴1885 年生于山东博山,早年闯关东,考上吉林警官学校,毕业后于被派往中朝边境的延吉二道沟警察署任外事警官,后升为警察署署长。九一八事变后,他投身东北抗日救国军,曾担任第 5 旅旅长。
东北抗日环境极为恶劣, 1932 年郑兴随部队退往苏联。在苏联的生活使其思想发生重大转变。
1935 年回国后,郑兴返回山东家乡,继续抗日之事业。后来在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出任参谋长。他组织能力极为突出,凭借人脉在鲁中地区创设很多给养筹备所,助力遭日寇封锁的部伍渡过难关。当时纵队欲建兵工厂,郑兴四利用人脉关系,甚至采购到一批钢材,使兵工厂得以顺利运转。
郑兴每为筹备更为充裕的物资可谓尽心尽力,颇得黎玉的信任。
但当时风气有所偏颇, 1940 年 4 月,一位前往与郑兴商议之事的干部产生误解,致其不幸中弹身亡。
李振华看着郑兴远去的背影,心里暗自下决心,绝不能让郑兴重蹈覆辙。
李振华晚上又去找了熊大正,两人聊了聊会兵工厂生产的情况。而后李振华又关心起熊大正的私人生活。
李振华道:";熊哥,我们要在沂蒙地区呆很长时间。熊哥你上次联系你老师有没有问下你未婚妻的下落。";
熊大正有些不好意思,对李振华道:";问了一下,听老师讲她好像去了重庆。具体在哪不清楚。";
李振华道:";在重庆好,至少现在安全上没有问题,以后总能找到的。";
熊大正苦笑一下,心想就是找到了又能怎么样,哪个女孩能等一个没有确定归期的人。
李振华想到前世熊大正的悲惨遭遇,心里下决心,想尽办法也让熊大正这一生圆满。
两位首长在椿树沟待了两天后,就回到了纵队司令部。
李振华向杨文翰、刘炎汇报了椿树沟军工基地的生产情况。杨文翰、刘炎听了都很满意,现在部队只要有充足弹药,不惧任何敌人。
李振华汇报完后有的犹豫,但最后还是说了出来";熊工来我们新四军的时候,他正准备去德国留学,还准备和自己的一个同学订婚。因为要帮我们新四军,他放弃了留学的机会,和未婚妻定下了两年之约,现在看来两年之约肯定是不现实。我觉得对不起他,所以我想组织上能不能找找他来婚妻,她现在在重庆,如果她嫁人了,那什么都不用说了,如果未婚妻还在等他,看看组织上能不能动员她来沂蒙。他的未婚妻也是个高级知识份子。熊工为我们新四军放弃这么多,我想我们新四军也得为他们做些事情。而且这批人等抗战胜利后,我们最好找机会让他们去国外深造,以后等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建设国家才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
杨文翰、刘炎深以为然。刘炎道:";振华,你这个想法好,也思考的很深。我们是得为这批高级知识分子做好后勤工作,我们党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党。我会向军部报告,让军部联系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帮忙寻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