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不敢耽搁,一路疾驰来到宫中。曹叡命人将他引入卧室内,看着司马懿,曹叡眼中满是疲惫与期许。他用尽全身力气,紧紧握住司马懿的手,言辞恳切地说道:“我如今病情沉重,恐怕时日无多。后事就托付给你了,你一定要和曹爽一起辅佐我的幼子。能在临终前见到你,把大事托付于你,我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司马懿听后,心中一阵悲痛,当即伏地叩首,泪水夺眶而出。
(《魏略》记载:曹叡听从刘放的计策,决定召司马懿进宫。他在病榻上强撑着亲自写下诏书,封好后,环顾四周,呼唤着宫中那个常为他传递诏令的使者辟邪,说道:“辟邪,过来!你拿着我这道诏书,速速交给太尉司马懿。”辟邪领命后,快马加鞭地出发了。此前,燕王曹宇为曹叡出谋划策,认为关中事务至关重要,应让司马懿从河内直接向西回军处理。这一建议已经开始施行。司马懿先是收到了让他回军关中的诏书,不久后,又收到了曹叡这道紧急召回的手诏。他心中顿生疑虑,担心京师发生了变故,于是日夜兼程,火速赶回京城。司马懿进宫见到曹叡后,曹叡先是慰问了他一番。之后,曹叡把齐王曹芳、秦王曹询召到跟前,让司马懿看。他特意指着齐王曹芳,郑重地对司马懿说:“就是他了,你可要好好看清楚,千万别弄错!”说完,还让齐王曹芳上前抱住司马懿的脖子。《魏氏春秋》记载:当时太子曹芳年仅八岁,秦王曹询九岁,都站在曹叡身旁。曹叡拉着司马懿的手,看着太子曹芳说:“死亡本是难以忍受的事,但我强忍着不死,就是为了等你。你一定要和曹爽一起辅佐他啊。”司马懿回答道:“陛下难道忘了先帝把您托付给我的情景了吗?我定不负所托!” )
就在这天,曹叡在嘉福殿驾崩,(《魏书》记载:曹叡的灵柩停放在九龙前殿。)年仅三十六岁。(臣裴松之考证:魏武帝曹操在建安九年八月平定邺城,文帝曹丕在那时迎娶了甄后,魏明帝曹叡应该是在建安十年出生。算到景初三年正月,满打满算也就三十四年。当时更改了历法,把上一年的十二月算作今年的正月,勉强可以说是三十五年,但绝不可能是三十六岁。)癸丑日,曹叡被安葬在高平陵。
曹叡在位期间,有着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事迹。他容貌英俊,举止端庄,让人望而生畏。在东宫做太子时,他便潜心钻研书籍,不与朝臣结交,也不过问政事。即位之后,他深知大臣们的重要性,对他们礼遇有加,同时仔细考察官员的才能,杜绝了弄虚作假的现象,让真正有能力的人得到任用,也彻底遏制了浮华不实和诋毁他人的风气。在行军打仗、决断国家大事时,他的雄才大略让谋臣将相们都佩服不已。他记忆力超群,哪怕是身边的小臣,他们的官职、性格品行、事迹,以及他们父兄子弟的情况,只要他听说或见过一次,就永远不会忘记。他还能包容别人的过错,接纳直言进谏。他认真阅读官吏、百姓、士人上书,一个月能收到几十上百封。哪怕这些上书文辞粗陋,他也会仔细看完,从不会感到厌烦。
孙盛曾听老一辈人讲,魏明帝天生英姿卓越,头发很长,站立时长发垂地。他说话有些口吃,不太爱说话,但为人沉着坚毅,善于决断。起初,各位大臣接受遗命辅佐他,他根据每个人的才能给予相应的重任,国家大政都由他亲自裁决。他优待大臣,能够包容善意的直言,哪怕大臣们当面激烈进谏,他也不会加以责罚,他作为君主的度量十分宏大。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他没有考虑树立德政、流传风范,也没有巩固皇室根基,最终导致大权旁落,国家失去了有力的扞卫,实在令人悲哀!
后世之人对曹叡也有着诸多评价:曹叡为人沉着坚毅,有决断力,做事随性而为,确实有君主的风范。但当时百姓生活困苦,国家处于分裂动荡之中,他不先致力于修缮祖先的功绩、拓展国家的根基,却急于效仿秦皇、汉武,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馆舍。与那些长远的治国策略相比,他的这种做法恐怕是一种失策吧!曹叡的一生,有过辉煌,也有过遗憾,他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供后人不断评说与思考。
喜欢白话三国志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白话三国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