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司空荀爽一同去见董卓。董卓又提出迁都的事,还说:“昔日高祖定都关中,历经十一代后汉室中兴,便迁都洛阳。从光武帝到现在,又历经十一代,按照《石苞室谶》的说法,应该再次迁都回长安。”众人听了,都惊愕得不敢出声。杨彪再次站出来反对:“迁都改制是天下大事,应当顺应民心,根据时势来决定。当年盘庚五次迁都,百姓都满心怨言,盘庚作了三篇文章才让大家明白。以前王莽篡逆,更改五常,更始帝和赤眉军时期,长安被焚烧,百姓惨遭杀害,流离失所,如今百不存一。光武帝顺应天命,迁都洛邑,这才是正确的选择。现在刚刚拥立圣主,想要光大汉室,却无缘无故舍弃宫庙、抛弃园陵,恐怕百姓会惊恐不安,无法理解,必定会引发骚乱。《石苞室谶》不过是妖邪之书,怎能轻信?”董卓恼羞成怒,喝道:“杨公是想阻挠国家大计吗?关东方乱,贼寇四起。崤山和函谷关地势险要,是国家的重要防线。而且从陇右获取木材,建造宫室也不难。杜陵南山下有汉武帝时期的陶窑旧址,制作砖瓦很快就能完成。建造宫室官府根本不是问题!百姓无知,不必与他们商议。要是有人敢反对,我就用大军驱赶,看他们还敢不敢不听话!”百官们听了,都吓得脸色惨白。黄琬赶紧劝道:“这可是大事,杨公的话,您不妨再仔细想想!”董卓却根本不听,当天就命令司隶校尉弹劾杨彪和黄琬,将他们二人免官。
随后,董卓便胁迫天子迁都长安。他还下令让自己的部队烧毁洛阳城方圆百里的地方,自己更是亲自带兵烧毁了南北宫、宗庙、府库以及百姓的房屋,洛阳城内被洗劫一空。他又将城中的富户们抓起来,随便给他们安个罪名,就没收他们的财物,许多无辜之人因此丧命,不计其数。
董卓对待俘虏的手段更是残忍至极。他抓到山东的士兵后,会用十几匹涂满猪油的布缠在他们身上,然后点火焚烧,从脚开始烧起。袁绍的豫州从事李延被他抓住后,更是被他下令煮杀。董卓有个宠爱的胡人,平日里仗着董卓的宠爱肆意妄为,被司隶校尉赵谦杀了。董卓得知后,暴跳如雷,怒吼道:“我心爱的狗,我都不许别人呵斥,更何况是人!”于是,他下令将司隶都官抓来,当场打死。
迁都长安后,董卓自封为太师,还想让别人尊称他为“尚父”。他询问蔡邕的意见,蔡邕委婉地说:“当年武王受天命,太公担任太师,辅佐周室讨伐无道之人,所以天下人尊称他为‘尚父’。如今您的功德确实巍巍然,不过最好还是等关东平定,天子东归之后,再商议此事。”董卓这才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后来,京师发生地震,董卓又向蔡邕询问原因。蔡邕回答说:“地动是因为阴气太盛,大臣超越了礼制所导致的。您乘坐青盖金华车,远近的人都觉得不合适。”董卓听后,这才换了金华皂盖车。
董卓得势后,他的弟弟董旻被封为左将军、鄠侯;哥哥的儿子董璜担任侍中、中军校尉,掌管兵权;董氏宗族内外的人都在朝廷中担任要职。董卓的侍妾怀中抱着的孩子,都被封侯,还赏赐给他们金印紫绶。他的孙女董白,还未到及笄之年,就被封为渭阳君。董卓在郿城东面筑起一座高坛,长宽各有两丈多,高五六尺。他让董白乘坐着轩金华青盖车,命令在郿的都尉、中郎将、刺史等二千石官员,都乘坐轩车,簪笔陪从,簇拥着董白来到高坛上,让董璜作为使者,为董白授予印绶。
公卿大臣们见到董卓,都要在他的车下参拜,可董卓却从不还礼。他还常常召呼尚书台以下的官员到自己的府上汇报事务。当年,董卓担任前将军,皇甫嵩担任左将军,两人一同征讨韩遂,互不相让。后来董卓被征召为少府、并州牧,他的军队本应归属皇甫嵩,董卓为此大怒。等到董卓成为太师,皇甫嵩担任御史中丞,皇甫嵩在董卓车前参拜。董卓得意地问:“义真,你现在服气了吗?”皇甫嵩回答:“我怎么会想到您能走到今天这一步!”董卓大笑道:“鸿鹄向来就有远大志向,只是燕雀自己不知道罢了。”皇甫嵩巧妙地回应:“过去我和您都像鸿鹄,没想到如今您变成了凤凰。”董卓听了,笑着说:“你要是早点服气,今天就不用拜了。”还有一次,董卓拍着手问皇甫嵩:“义真,你害怕了吗?”皇甫嵩回答:“您若能以德行辅佐朝廷,那是国家的福气,我有什么可害怕的?要是您滥用刑罚,肆意妄为,恐怕天下人都会害怕,又何止我一个呢?”董卓听了,沉默不语,之后便与皇甫嵩和解了。
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董卓还在郿地修筑了一座坞堡,这座坞堡的高度和长安城一样,里面储存的粮食足够吃三十年。董卓曾大言不惭地说,要是他能成就大业,就雄踞天下;要是失败了,守着这座坞堡也能安度晚年。有一次,董卓前往郿坞,公卿大臣们都到横门外为他送行。董卓事先在那里设置了帐幔,大摆宴席。宴会上,他诱降了几百个北地的反叛者,当着众人的面,他残忍地先割掉这些人的舌头,接着有的被斩断手足,有的被挖去眼睛,还有的被丢进大锅里煮。那些人还没断气,就在桌子间翻滚惨叫,参加宴会的人都吓得浑身发抖,连手中的筷子都拿不住了,而董卓却像没事人一样,照常饮酒作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