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恕在朝廷任职八年,他的议论正直坦率,都像上面所说的这些内容。
杜恕先被调任为弘农太守,几年后又转任赵国的国相。据《魏略》记载:杜恕在弘农任职时,为人宽厚温和,深受百姓爱戴。当他调任时,孟康接替他担任弘农太守。孟康,字公休,是安平人。在黄初年间,因为和郭皇后有亲戚关系,他和郭皇后的九个亲属一起被赐予官职,担任散骑侍郎。当时,散骑侍郎都是由才学出众的人担任,而孟康却因为皇后的亲戚关系混杂其中,所以大家都轻视他,称他为“阿九”。孟康本身没有多少才华,但他在闲职上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后来开始上书弹劾一些官员,他的文章言辞典雅且切中要害,大家才对他刮目相看。正始年间,孟康出任弘农太守,兼任典农校尉。他到任后,廉洁奉公,嘉奖善行,体恤百姓,减少诉讼,根据百姓的需求,为他们带来便利。郡里有两百多名官吏,每到春天,他都会安排四分之一的人休假。他做事果断,经常亲自巡视,提前告知督邮要公平公正,不能让下属官吏去探听消息,做出过分谦卑的行为。他也不愿意麻烦百姓,经常提前让吏卒准备好镰刀,到哪里都自己割马草,不住在驿站,而是露宿在树下,而且他出行时随从不超过十几个人。郡里地处交通要道,对于过往的宾客,如果不是公事,他从不提供任何物资;如果是自己的老朋友来访,他就自己出钱招待。孟康刚上任时,大家虽然知道他有志向和才能,但他从未担任过地方长官,大家对他能否胜任还心存疑虑。然而,他上任后恩泽百姓,治理有方,得到了官吏和百姓的称赞和歌颂。嘉平末年,他从渤海太守任上调入朝廷担任中书令,后来又转任中书监。
杜恕因病辞去官职。据《杜氏新书》记载:杜恕离开京城后,在宜阳的泉水坞安家,利用那里的壁垒和壕沟的坚固,建立了一个小家。明帝驾崩时,很多人都在为杜恕说好话。
后来,杜恕从家中被重新起用,担任河东太守,一年多后,又升任淮北都督护军,但又因病辞去官职。他在任职的地方,只关注重要的事情,他施行仁政,深得百姓的欢心,但他的政绩不如他的父亲杜畿。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御史中丞。杜恕在朝廷任职时,因为不能迎合世俗,所以多次被派到外地任职。后来他又被调任幽州刺史,加封为建威将军,让他持节,兼任护乌丸校尉。
当时征北将军程喜驻扎在蓟县,尚书袁侃等人告诫杜恕说:“程申伯在先帝时期,就排挤田国让到青州。你现在和他都手持符节,共同驻扎在一个城里,你应该好好对待他。”但杜恕并不在意。他到任不到一年,有一个鲜卑部落的首领,没有经过关塞,直接带着几十个骑兵来到州府,州府杀了一个带他来的鲜卑人,却没有上表禀告朝廷。于是程喜就弹劾杜恕,将他交给廷尉审判,他被判死罪。因为他的父亲杜畿在勤于公事时溺水身亡,他才被免去官职,贬为平民,流放到章武郡,这一年是嘉平元年。
据《杜氏新书》记载:程喜希望杜恕向他低头认错,他暗示司马宋权向杜恕透露一些意思。杜恕给宋权回信说:“宋权告知我你的意思。处理天下事,如果用善意对待,没有不顺利的;如果用恶意对待,没有不产生嫌隙的。然而有人说,人的天性都是不善良的,不应该用善意对待,这样就落入他们的圈套了。我遇到这样的人,就想回到大海,乘船远去,不能在他们中间周旋。然而我52岁了,还没有被废弃,也遇到一些明智通达的人理解我的本心;如果没有人理解我,我即使把心掏出来放在地上,也只是一堆肉,有什么用呢?所以我始终不向他们解释。程征北功名显赫,比我早得多,难道有人比我更了解程征北吗!如果让我处理事务,无论大小,都要先请示他再行动,这显然不是上级让我监督他的意思;如果请示了却不听从,又不符合上下级和谐相处的原则。所以我只有一心一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杀鲜卑人的事情,如果天下人都认为是对的,那我就心安理得;如果认为是错的,我也自己承担,没有什么怨恨。程征北明白也好,不明白也好,各位君子自有自己的想法,不在我一人的解释。”于是程喜就严厉地弹劾杜恕。
杜恕为人洒脱不羁,但做事不考虑防范祸患,最终导致了这样的失败。
当初,杜恕从赵郡返回时,陈留人阮武也从清河太守任上被征召入朝,两人都轻视廷尉的职位。阮武对杜恕说:“我看你的才能和性格,可以遵循正道,但你却不够努力;你的才能可以担任高官,但你却不能顺利得到;你的学问可以讲述古今之事,但你的志向却不专一。这就是所谓的有才能却无处施展。现在你有空闲时间,可以试着深入思考,着书立说,形成自己的学派。”杜恕在章武时,于是撰写了《体论》八篇。据《杜氏新书》记载:杜恕认为,人伦的纲常中,君臣关系最为重要;立身的根本中,言行最为关键;安定君主、治理百姓,法律和政治最为精细;消除残暴、去除杀戮,用兵最为有效。礼是万物的根本,万物都得到其根本,就没有什么不好的,所以称为《体论》。他还写了《兴性论》一篇,大概是出于自我修养的考虑。嘉平四年,杜恕在流放地去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