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二年,河东人乐详已经九十多岁,他上书朝廷,诉说杜畿的政绩,朝廷深受感动。于是下诏封杜恕的儿子杜预为丰乐亭侯,食邑一百户。据《魏略》记载:乐详,字文载,从小好学。建安初年,乐详听说公车司马令、南郡人谢该擅长《左氏传》,于是他从南阳步行到许昌,向谢该请教疑难问题,整理出《左氏乐氏问》七十二事。问题弄清楚后,他回到家乡,当时杜畿担任太守,也非常好学,任命乐详为文学祭酒,让他教导后辈,于是河东的学业大兴。到黄初年间,乐详被征召为博士。当时太学刚刚成立,有十多个博士,但他们的学问大多浅薄,又不熟悉教学,只是充数而已。只有乐详同时教授五种学问,如果有人难以理解,反复提问,乐详也没有不高兴的表情,他用木棍在地上画图,引用各种例子,甚至忘记睡觉吃饭,因此在远近都享有盛名。乐详学问精深,又擅长推算天文历法,他受皇帝的命令和太史一起修订法律和历法。太和年间,他转任骑都尉。乐详学问渊博,但才能较少,所以历经三朝,始终没有担任地方官。到正始年间,他因年老辞官回家,本国的宗族都归附他,他的学生有几千人。
杜恕的奏章、议论和驳斥都很有见地,他把一些切中时事的大事整理成书。据《杜氏新书》记载:杜恕的弟弟杜理,字务仲,从小就聪明机智,杜畿很看重他,所以给他取名叫理。他21岁就去世了。另一个弟弟杜宽,字务叔,性格清静,聪明好学。他出身名门望族,在京城长大,但他专心致志,博览群书,远离世俗事务,他想探索深奥的道理,因此声名远扬,当时的名人都和他交往。他被举荐为孝廉,担任郎中。他42岁去世。他对经书的解释,有很多驳斥,但都还没有完成,只有《删集礼记》和《春秋左氏传解》流传于世。
杜预,字元凯,是司马懿的女婿。《晋书》称赞他才智渊博,善于分析治乱,他常说:“德行不是我能达到的,立功立言,是我所追求的。”他广泛研究各种典籍,认为《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是诡辩之言。他还批评过去的儒生对《左氏传》的解释没有完全理解丘明的本意,却用这两种传记来混淆视听。于是他整理精妙的言论,着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又参考各家学说,写成《释例》,还制作了《盟会图》和《春秋长历》,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学,直到年老才完成。尚书郎挚虞非常看重他,说:“左丘明本来是为《春秋》作传,但《左传》却单独流传;《释例》本来是为《左传》而作,但它所阐述的内容何止《左传》,所以也单独流传。”杜预在晋朝很有功名,官至征南大将军,开府,封为当阳侯,食邑八千户。他的儿子杜锡,字世嘏,担任尚书左丞。《晋诸公赞》说:杜锡很有气度。杜预的堂兄杜斌,字世将,也有才能和声望,担任黄门郎,被赵王司马伦冤杀。杜锡的儿子杜乂,字洪治,少年时就有好名声,担任丹阳丞,早逝。
阮武也是一个豁达的大才子。据《阮氏谱》记载:阮武的父亲阮谌,字士信,他被征召入朝,但没有就任,他创作了《三礼图传》。据《杜氏新书》记载:阮武,字文业,性格豁达,学识渊博,是一个高雅的人。他的官职只到清河太守。阮武的弟弟阮炳,字叔文,担任河南尹。他精通医术,撰写了药方一部。阮炳的儿子阮坦,字弘舒,担任晋太子少傅,平东将军。阮坦的弟弟阮柯,字士度。据《荀绰兖州记》记载:阮坦过继给伯父,伯父去世后,按顺序他的哥哥应该继承爵位,但父亲喜欢阮柯,说要把爵位传给他,于是他继承了封号。当时他年幼,不懂得谦让,长大后非常后悔,于是用头巾裹着脸,后来虽然出来做官,但始终没有摘掉头巾。他性格纯朴、笃厚、闲适、高雅,遵守礼仪,没有违背,专心研究经典,学问渊博。他被选为濮阳王文学,后升任领军长史,死于任上。当时王衍担任领军,他哭得很悲痛。
喜欢白话三国志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白话三国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