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攻坚:与时间赛跑的五年
接下来的五个标准地球年,实验室成为了最忙碌的战场。
维克斯的心脏在第七次骤停后,被植入了人工起搏器,却仍坚持用眼球追踪器编写算法。
泽娜的脊椎严重变形,只能躺在特制扫描舱中,通过脑机接口指导基因编辑实验。
马洛克的双手因关节炎无法握持,便训练机械臂复刻自己的精准操作手法。
当三名核心科学家身体每况愈下后,实验室的所有重担如千钧巨石般,瞬间压在了林轩的机械身躯上。
他必须独自肩负起同时运行三大核心实验的艰巨任务,在不同实验室疲于奔命,金属关节在超负荷运转中发出不堪重负的嗡鸣。
第一个核心实验是细胞级能量转换。
将“贝塔2”水母的细胞膜基因片段,植入实验室培育的人造细胞,配合三级文明的量子共振技术,试图实现辐射能到生物电的转化。
在细胞级能量转换实验舱内,幽蓝的反物质辐射束正穿透培养皿,照射在植入了“贝塔2”水母细胞膜基因片段的人造细胞上。这些脆弱的细胞在高能辐射下,如同风中残烛般接连崩解,化作数据流中转瞬即逝的光点。
维克斯躺在医疗舱里,手指无力地抓着生命维持仪的扶手,监护仪的警报声愈发急促:“能量刚一冲进来,细胞膜“轰”地一下,……在量子层面直接散架了……”
二级文明的传统认知中,生物细胞在面对超越阈值的辐射能量时,会因化学键断裂而死亡。但“贝塔2”水母的特殊之处在于,其细胞膜能将辐射能直接转化为生物电。
实验初期的失败,根源在于团队尚未掌握三级文明的量子共振技术核心——如何在微观层面稳定能量转换时产生的时空畸变。
泽娜瘫坐在轮椅上,呼吸急促,她颤巍巍地指着厄兰蒂斯文明的古籍投影:“指挥官...试试能量锚定矩阵理论...”
话音未落便剧烈咳嗽起来。在泽娜咳嗽时,马洛克关切地看着她,眼神中满是担忧。
马洛克靠在躺椅上,插着氧气管,艰难地挤出几个字:“纳米级拓扑结构……兴许能锁住能量波动……”
林轩的金属关节发出高频嗡鸣,机械眼爆发出刺目的蓝光。他的机械臂以肉眼难辨的速度启动精密蚀刻装置,在细胞膜表面构建出纳米级的彭罗斯三角拓扑结构。每一次操作,都伴随着实验室供电系统的短暂过载,天花板的灯光明灭不定。
彭罗斯三角结构是一种在三维空间中无法存在的几何图形,但在四维空间中,这种结构可以通过特定的拓扑变换实现。
这种纳米级拓扑结构,本质是通过制造微观时空褶皱,将辐射能引发的量子涨落限制在特定路径中。如同在湍急的河流中修筑堤坝,使无序的能量流动转化为可控的电流。
奥古斯丁文明的生物科技理论证实,当物质结构的拓扑维度与能量形态匹配时,就能实现跨形式的稳定转换。
随着监测屏上的生物电数值首次突破临界线,维克斯的生命维持仪警报声与实验成功的提示音交织在一起。林轩的机械手掌轻轻覆在三位老者的手背上,金属表面残留着因超负荷运转产生的余温。
该实验的成功不仅验证了三级宇宙文明生物科技理论的可行性,更开辟了全新的技术路径。未来基于这种纳米拓扑结构,文明将能够制造出无需外部供能的自维持生物系统,甚至开发出以活体组织为载体的能量转换装置。
从星际飞船的供能系统到宇航员的生命维持设备,整个生物科技领域都将迎来颠覆性变革。
第二个核心实验——组织再生模拟,正处于攻坚的关键阶段。实验以“阿尔法3”行星藤蔓独特的再生基因为模板,融合奥古斯丁文明的神经修复理论,在三维生物打印的组织样本上展开研究。
实验室中,生物培养舱内,刚由三维打印机成型的组织样本散发着奇异的荧光。林轩操控着精准的机械臂,将“阿尔法3”行星藤蔓的再生基因片段注入样本之中。
此时,维克斯躺在医疗舱内,监护仪的警报声与培养舱的嗡鸣声交织在一起:“在常规量子场环境下,细胞连接误差率高达91%,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组织!”
传统二级文明的组织再生技术,主要依靠三维空间内的细胞增殖与分化,然而奥古斯丁文明的神经修复理论却另辟蹊径。研究发现,“阿尔法3”星球藤蔓的再生基因里,蕴含着能够突破常规空间限制的特殊机制。
细胞受损时,会激活一种特殊的“量子纠缠修复程序”。这些基因中存在着特殊的量子编码序列,当细胞遭遇损伤,这些序列会触发细胞内量子态的改变,使细胞间形成超越传统物理距离的量子纠缠态。
通过这种量子纠缠,细胞能够跨越空间阻碍,进行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完成自我修复与重组 。但团队前期的实验,始终难以重现这种基于量子纠缠的再生过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