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元年二月十五,怀州城外,沁河之畔。
朔风卷着尘土,掠过新立的行营大寨。原木栅栏连绵,望楼上悬挂的宋旗猎猎作响。五千扈驾禁军甲胄分明,与岳飞麾下那支初显峥嵘的神武右军分驻营盘,巡弋的哨兵脚步沉稳,与数里外城墙斑驳的怀州城,俨然两个世界。五日前,天子赵桓的銮驾抵此,怀州便骤然成了大宋北望抗金的桥头堡。
中军帐内,灯火摇曳。
赵桓端坐上首,玄色常服衬得面容愈发肃穆。面前帅案上,摊开的是一幅新绘的河东地图,上面用朱笔圈点着几个要地。昨日,原怀州知州范讷及一众碌碌属官已被罢黜看押,州务暂由随驾御史梳理。岳飞的神武右军一部,已协同殿前司都虞候李进所部,接管了城防,正在清查武库、弹压宵小。雷霆手段之下,怀州的颓气散去了不少。
帐下,三员大将侍立。风尘仆仆,难掩悍色。正是检校太保、御营前军都统制韩世忠,京畿制置使种师中,还有麟府折家军的宿将折可求。他们奉旨率部袭扰金军侧后近十日,今日得官家传召,方才赶回行营。
“三位卿家,”赵桓目光扫过三人,“奉旨出兵,河东的金虏可曾老实些?”
韩世忠性子最烈,抢先抱拳:“回禀官家!末将领兵扫荡河内、泽、潞三州,斩获金贼游骑哨探数百。只是粘罕老贼将主力死死钉在太原城下,咱们兵力不足,好似隔靴搔痒,难伤其筋骨,怕是解不了太原之围!”言语间,焦躁之情溢于言表。
种师中面色凝重,接口道:“末将遣人联络河东义军,数次袭扰金贼设在辽州、沁州左近的粮秣转运点,焚其粮草,斩杀押运兵丁数百。然金贼辎重多依托坚城固寨,我军难下。据义军拼死探报,粘罕攻太原日急,城内恐已……岌岌可危。”
折可求沉稳补充:“末将所部扼守汾水下游,与金贼斥候交锋数次,阻断其南下窥探之路。但观其行止,粘罕似已知我大军在河北集结,太原大营戒备虽严,却依旧猛攻城池,未见分兵南顾之迹象。”
三人的回禀,与赵桓之前的判断大致相符。佯攻袭扰虽有斩获,却未能动摇粘罕主力。太原那座孤城,在女真铁骑不计伤亡的冲击下,还能支撑几日?赵桓心头沉重。
就在此时,帐外亲兵疾步而入,高声传报:“启禀官家!太原急报!送信斥候浴血突围,已至辕门!”
帐内气氛陡然一紧。赵桓搁下手中的炭笔:“速速带入!”
片刻,一名踏白军斥候被两名卫士半搀半扶地带入帐中。此人形容凄惨,甲胄尽碎,浑身血污遍布,左臂更是用破布胡乱缠绕,显是刚经历过一场生死搏杀。他一见到赵桓,便挣脱卫士,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嘶哑,几不成声:“官家!小人…小人九死一生,从太原突围!王将军、张知府的急信!粘罕…粘罕发疯了!西城角楼反复争夺!城中粮尽矢绝,伤亡枕籍!全凭王将军死战支撑!太原…太原旦夕不保!恳请官家…速发天兵啊!”
斥候的声音带着绝望的哭腔,每一个字都像锤子砸在众人心上。
韩世忠“霍”地站起,虎目圆瞪,血丝遍布:“官家!不能再等了!末将愿立军令状,自带五千铁骑,星夜北上!纵然马革裹尸,也要为太原杀出一条血路!”
“韩卿!”赵桓抬手,示意他稍安,目光却已如鹰隼般落在地图上,手指在太原周边缓缓划过,“太原危殆,朕心急更甚于卿!但此刻,方寸不可乱。粘罕猛攻太原,却不南顾,诸卿细思,其用意何在?”
种师中蹙眉沉吟:“或因其自恃兵力雄厚,欲先克太原,再图南下。抑或……其尚未确知官家已至怀州行营?”
折可求接口道:“亦有可能,粘罕已知官家在此,但他判断我军新集疲惫,不敢贸然深入河东与其决战,故而欲先拔除太原这颗眼中钉,绝我北望之路,再从容南下与我周旋。”
赵桓微微颔首,手指最终点在了怀州的位置:“不错。朕的行营在此,对粘罕而言,既是芒刺在背,也是……一块不得不顾及的肥肉。”
他抬眼看向帐下诸将:“若粘罕确知,朕御驾在此,且韩、种、折三位将军所部精锐,连同京畿新募之兵,皆已云集于怀州左近,他当如何抉择?”
韩世忠眉头紧锁:“粘罕生性残忍骄狂,或会轻视我军新集,继续猛攻太原,待得手后再挥师南下。然官家御驾亲临,干系国祚,他若稍有智谋,断不敢置之不理,必有应对。”
种师中分析道:“粘罕如今,可谓骑虎难下。太原久攻不克,损兵折将,其内部粮草恐亦不济,又闻其东路军宗望在汴京城下惨败,其心必乱。若此时确知官家在怀州集结重兵,他必陷入两难:是孤注一掷,不顾一切先下太原?还是分兵南顾,以防我军突袭?甚至……放弃太原,孤注一掷,全力南扑怀州,行擒王之策,以求一战扭转乾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