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匹快马,翻山越岭,转过一道山坡,前方豁然开朗,远远便望见了张卫军连绵十余里的寨栅。只见那些寨栅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旗幡招展,隐隐有“道家符文之光”闪烁,与周围山林之“自然生气”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防御法阵”,其“坚固之意”显而易见。
曹操扬鞭遥指,对许褚、徐晃二人说道:“你们看,这张卫小儿,倒也颇通‘阵法之道’!如此坚固的防御体系,又有这‘地利之助’,想要强攻硬取,急切之间,恐怕是难以奏效啊!”
话音未落,只听背后山林之中,突然响起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紧接着,箭如雨下,铺天盖地般射来!原来是杨昂、杨任二将,早已探知曹操出营,便预先在此处设下了埋伏,只等曹操进入“伏击圈”,便以“乱箭之阵”与“突袭之兵”将其围困!
曹操大惊失色,暗道:“不好!中计矣!”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许褚大吼一声,声如霹雳,其“护主之忠勇”瞬间爆发:“主公休慌!有我许褚在此,定保主公安然无恙!徐公明,你速速护卫主公突围,这些鼠辈,交给我来对付!”说罢,他也不顾自身安危,竟独自一人,手提那口沉重的“虎头宝刀”,不退反进,纵马迎向从两翼包抄过来的杨昂、杨任二将!
许褚之勇,冠绝三军,其刀法大开大合,势不可挡,每一刀劈出,都带着一股“开山裂石之巨力”与“虎啸山林之凶威”!杨昂、杨任二人,虽也是汉中勇将,但其“武道修为”与许褚相差甚远,又如何能抵挡得住“虎痴”的含怒一击?二人与许褚交手不过数合,便已感到气血翻腾,兵器险些脱手,心中大惊,不敢恋战,急忙拨马败退。其余的汉中伏兵,见主将败退,又被许褚那股“凶神恶煞之气”所震慑,皆不敢上前送死,纷纷后退。
徐晃则趁此机会,紧紧护卫着曹操,奋力杀开一条血路,从山坡的另一侧奔逃而去。刚奔出不远,前面又来了一支兵马,旌旗招展,正是夏侯渊、张合二将。原来他们听闻山林之中喊杀声大作,又见箭矢乱飞,担心主公安危,便立刻率领一支“精锐骑兵”前来接应。
两路兵马合在一处,夏侯渊、张合一马当先,将追赶上来的杨昂、杨任残部再次杀退,这才成功救得曹操返回大营。曹操惊魂稍定,回想方才凶险,亦是心有余悸,当即下令,重赏许褚、徐晃、夏侯渊、张合四将,以表彰其“护驾有功,临危不乱”之忠勇。
自此之后,曹操深知阳平关险峻,汉中军又多用“奇袭诡计”,不敢再轻易冒进。双方大军便在阳平关内外相拒,每日只是隔着关隘对峙,偶尔有小规模的“斥候之战”,却始终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正面冲突。如此僵持了五十余日,曹军“粮草之气”渐渐消耗,将士们也因“久战无功”而“士气低迷”。
曹操见状,便突然下令,命大军拔寨启程,佯作退兵之势。
军师贾诩见状,有些不解,问道:“丞相,如今敌军虚实尚未探明,胜负未分,我军‘气势’也未见明显衰弱。丞相为何要在此刻突然下令退兵?莫非其中有诈?”
曹操抚须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之光”,道:“文和有所不知。我观那张卫小儿,虽然布防严密,但其人‘性情谨慎有余,而应变不足’。我军连日在此与其对峙,他每日里必然提心吊胆,严加戒备,不敢有丝毫松懈。如此一来,其‘心神之气’必然疲惫。我今日佯作退兵,便是要让他以为我军已被其‘坚守之策’所挫,知难而退。一旦他信以为真,防备之心松懈下来,我便可暗中分遣轻骑,精选‘骁勇之士’,携带‘破阵利器’,抄小路绕到阳平关之后,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前后夹击,则阳平关必破,张卫必擒矣!”
贾诩闻言,恍然大悟,拱手赞道:“丞相神机妙算,用兵如神,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揣测也!”
于是,曹操当即密令夏侯渊、张合二人,各自分兵,挑选三千名最为精锐、且“马快刀利”的轻骑兵,携带足够三日食用的“精炼军粮”,悄然离开大营,寻觅隐蔽的小路,绕道奇袭阳平关的后路。曹操自己则亲率大军主力,大张旗鼓地拔寨启程,辎重车辆络绎不绝,仿佛真的要全军撤退一般,其“退兵之意”做得十足。
汉中将领杨昂,在关上看得分明,见曹军营寨空虚,大队人马纷纷后撤,不由得大喜过望,立刻找到杨任商议,兴冲冲地说道:“杨将军,你看!曹操那老贼果然支撑不住,今日已全军拔寨退兵了!此乃天赐良机,我等正好可以乘其‘军心动摇,队形不整’之际,尽起关中之兵,从后掩杀,定能大破曹军,生擒曹操,立此不世之功!”其“贪功冒进之气”溢于言表。
杨任为人比杨昂要持重一些,他深知曹操“诡计多端,用兵如神”,闻言眉头紧锁,劝道:“杨将军不可轻举妄动!曹操此人,向来以‘狡诈多变’着称,此次退兵,虚实未知,焉知不是其‘诱敌之计’?我军还是应当固守关隘,静观其变,待其真正退远,再作打算不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