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昂哪里肯听,冷笑道:“将在谋而不在勇!如今曹军已现‘败退之象’,正是痛打落水狗的大好时机!杨将军若是畏惧曹操,不敢出战,便请在此安坐,待我杨昂自领本部兵马前去追杀,这份‘泼天大功’,便由我一人独享了!”
杨任苦苦劝谏,杨昂却心意已决,根本听不进去,当即将自己管辖的五个寨栅中的精锐兵马尽数调集起来,只留下少数老弱残兵看守寨栅,便兴冲冲地率领大军,出关追击曹操去了。
巧合的是,这一日,天公不作美,大雾弥漫,白茫茫一片,咫尺之间,对面不相见,其“迷障之气”笼罩天地。杨昂的追兵行至半路,因大雾阻隔,无法辨认方向,也看不清曹军的踪迹,只得暂时停下脚步,就地扎营,等待大雾散去。
却说夏侯渊率领的那支奇袭轻骑,在向导的带领下,抄小路绕过了阳平关的正面防御,正欲向关后迂回。不想也遇上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雾,一时间也迷失了方向。只听得周围隐约有人语马嘶之声,夏侯渊担心有汉中伏兵,急忙催促人马加速前进,试图尽快穿过这片“迷雾之地”。
不想,在大雾的指引(误导)之下,夏侯渊的军队竟鬼使神差地摸到了杨昂留下的其中一个空虚寨栅之前!
守寨的少数汉中军士,本就因主将离去而“军心涣散”,又听得寨外马蹄声急促,只道是自家主将杨昂追击曹军得胜归来,哪里还会仔细盘查?便急忙打开寨门,准备迎接。
夏侯渊的骑兵见寨门大开,也是一愣,但机不可失,当即一拥而入!进入寨中,才发现竟是一座空寨,只有少数老弱士卒,根本不堪一击。夏侯渊大喜,立刻下令在寨中四处放火,制造混乱,并迅速占领了这个寨栅。
驻守其余几个寨栅的汉中军士,远远望见火光冲天,又听得喊杀声四起,皆以为曹军主力杀到,哪里还敢抵抗?纷纷弃了寨栅,四散奔逃,其“惊恐之气”如同瘟疫般蔓延。
待到大雾渐渐散去,杨任在阳平关上望见各处寨栅火起,知道情况不妙,急忙点齐兵马,出关前来救援。正遇上已占领数座寨栅的夏侯渊。二人话不投机,立刻交战。杨任武艺虽也不弱,但其“心神已乱”,又兼兵力不足,与夏侯渊战不数合,便感难以支撑。正在危急关头,张合率领的另一支奇袭骑兵也已赶到,从侧后方杀来,与夏侯渊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杨任见状,知道大势已去,不敢恋战,奋力杀开一条血路,也顾不得那些失去的寨栅,径直带领残兵败将,狼狈不堪地逃回了汉中郡治南郑。
而那兴冲冲前去追击曹军的杨昂,此刻正因大雾迷途而一筹莫展。待到雾散,想要率兵返回阳平关时,却发现自己留下的五个寨栅,早已被夏侯渊、张合二人尽数攻占,插满了曹军的旗帜!他正惊疑不定,背后喊杀声又起,曹操亲率的大军主力,已如潮水般掩杀过来!
杨昂部众顿时陷入了曹军的前后夹击之中,四面楚歌,无路可逃!杨昂左冲右突,试图杀出重围,却正撞上了猛将张合。二人棋逢对手,战在一处。但杨昂早已“军心大乱,锐气尽失”,如何是张合的对手?战不数合,便被张合一枪挑于马下,当场毙命!
残余的汉中败兵,见主将已死,更是“斗志全无”,纷纷跪地请降,或四散奔逃,试图逃回阳平关,向张卫报信。
然而,张卫早已得知杨昂、杨任兵败,诸营寨栅尽失的消息,他自知阳平关已是孤掌难鸣,根本守不住,哪里还敢在此等死?早在半夜时分,便已悄悄打开关门,带领心腹亲兵,弃了阳平关,狼狈不堪地逃回南郑去了。
于是,曹操不费吹灰之力,便顺利占领了易守难攻的阳平关,以及周围所有的寨栅要隘,汉中门户,已然洞开。
张卫、杨任二人狼狈逃回南郑,拜见张鲁。张卫将杨昂、杨任如何不听号令,失了隘口,导致阳平关不守的经过,添油加醋地说了一番,将责任尽数推给了二人。
张鲁本就“昏聩无能”,听信张卫之言,勃然大怒,当即便要下令将杨任斩首示众,以泄心头之恨。
杨任慌忙叩首辩解道:“主公明察!末将当日曾苦苦劝谏杨昂,不可轻易追击曹操兵马,以防中其诡计。怎奈他利欲熏心,不肯听信忠言,一意孤行,方才有此大败!末将之罪,实在轻微!恳请主公再给末将一次机会,末将愿再乞一支军马,前往挑战,必将曹操老贼斩于马下,以雪前耻!若此番再不取胜,末将甘当军令,死而无怨!”其“求生之念”与“复仇之意”交织。
张鲁略作思忖,便同意了杨任的请求,当场令其立下军令状。杨任如蒙大赦,急忙点起两万军马,离开南郑,在城外下寨,准备与曹军决一死战。
却说曹操大军已占领阳平关,兵锋正盛,即日便要提兵向南郑进发。他先派遣夏侯渊统领五千精骑,作为先头部队,前往南郑方向的道路上哨探军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