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诸葛孔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终还是同意了老将黄忠攻打定军山的请求,但他深知夏侯渊用兵非同小可,便对黄忠说道:“老将军既然有此决心,亮亦不便强行阻拦。为策万全,我特派遣法正孝直先生,与将军一同前往。孝直先生深明韬略,又熟悉汉中地理,凡事将军可与其仔细计议而后行,切不可鲁莽从事。我随后也会派遣人马,前来接应将军。”
黄忠慨然应允,当即便与军师祭酒法正一同,带领本部精兵,浩浩荡荡地向定军山方向进发去了。
孔明目送黄忠、法正离去,这才对一旁的刘备说道:“主公,黄忠此老将,性情刚烈,‘不服输之气’甚重。若不用言语稍稍激他一激,恐其‘进取之心’不足,虽领兵前往,亦未必能建奇功。如今他既然已被我言语所激,‘老骥伏枥之志’已然勃发,则此行必有可为。但夏侯渊亦非等闲之辈,为保万无一失,还需再派遣一支奇兵,前去暗中接应,方为上策。”
于是,孔明立刻唤来大将赵云,如此这般地分付道:“子龙将军,你可即刻挑选一支‘行动迅捷,精锐善战’的兵马,悄然从小路进发,秘密前往定军山一带,暗中接应黄忠将军。若黄忠将军得胜,你便不必现身出战,以免暴露我军行踪;倘若黄忠将军不幸失利,或陷入险境,你便立刻率兵杀出,务必将其安全救应回来。”
又派遣刘备义子刘封,以及部将孟达二人,命令他们各自带领三千军士,前往定军山周围那些山势险要,地势复杂的去处,多立疑兵旗帜,虚张声势,夜间则多点火把,摇旗呐喊,以壮我军声威,亦可使曹军心生惊疑,不敢轻易冒进,其“疑兵惑敌之计”亦是精妙。
赵云、刘封、孟达三人,各自领了将令,火速点兵去了。
孔明又立刻派遣心腹之人,星夜赶往下辨,将一套早已拟好的退敌妙计,面授与驻守在那里的马超,令其如此如此,这般这般行事,以策应汉中主战场。
最后,又派遣老将严颜,火速赶往巴西郡的阆中,接替张飞、魏延二将的防务,镇守隘口,令张飞、魏延二人,即刻拔营起程,带领本部兵马,前来汉中会合,共同参与攻取汉中的大战。孔明这一番调度,可谓是“运筹帷幄,多点开花”,将整个汉中战场的“气”都搅动了起来。
却说先前在天荡山兵败的张合与夏侯尚二人,狼狈不堪地逃回定军山主寨,拜见主将夏侯渊。二人面带惭色,将天荡山如何失守,守将夏侯德与部将韩浩如何战死,以及如今刘备已亲率大军前来攻取汉中的紧急军情,一五一十地禀告了夏侯渊。
夏侯渊听闻天荡山粮草重地竟然失陷,族弟夏侯德与心腹爱将韩浩皆已阵亡,更是又惊又怒,拍案大骂黄忠、严颜老贼无耻!他心中明白,天荡山一失,定军山便如同断了一臂,粮草补给也变得岌岌可危,若刘备主力再大举来攻,形势将万分凶险。他当即便派遣心腹之人,星夜奔赴南郑,向曹洪报急,请其速速将此间危急军情,上奏魏王曹操,恳请魏王早日派遣精兵猛将,前来汉中策应,以解“燃眉之急”。
曹洪接到夏侯渊的告急文书,亦是不敢怠慢,立刻亲自挑选了数百名最为精锐的“传令铁骑”,日夜兼程,火速赶往邺都(原文为许昌,此时曹操应已迁都邺郡),将汉中战况,面呈魏王曹操。
曹操在邺郡王宫,听闻汉中军情突变,天荡山失守,夏侯德、韩浩战死,刘备更是亲率大军前来,其“吞并汉中之意”已是昭然若揭,不由得勃然大怒,同时也感到了一丝“后院起火的忧虑”。他急忙召集满朝文武,共议发兵救援汉中之策。
长史刘晔出班进言道:“大王,汉中乃益州咽喉,更是关中屏障,其‘战略地位之重’,不言而喻。倘若汉中一旦有失,则益州刘备便可凭借汉中天险,北窥关中,东协荆襄,到那时,整个中原腹地,都将暴露在其兵锋之下,后果不堪设想,我大魏‘半壁江山之安危’,皆系于此!为今之计,恳请大王休辞鞍马劳顿之苦,务必再次亲率大军,星夜驰援汉中,以雷霆万钧之势,击溃刘备,方能永绝后患!”其言语之中,充满了对“汉中失陷之后果”的深切忧虑。
曹操听了刘晔之言,抚须长叹一声,脸上露出些许“悔不当初”的神色,道:“唉!孤当初轻取汉中之后,未能听从仲达(司马懿)、文伟(刘晔字)等人之良言,乘胜攻取西川,以致留下今日这般祸患,实乃孤之失策也!悔之晚矣!”
说罢,他也不再犹豫,当即传下王命,调集关中、中原各地精兵,共计四十万,粮草辎重,源源不断,准备再次御驾亲征,与刘备在汉中决一死战,定要将这“心腹大患”彻底铲除!其时,正是建安二十三年,秋七月。汉中之地,即将上演一场更为惨烈、更为关键的“龙争虎斗”!
曹操此次亲征,依旧是“声势浩大,军威鼎盛”。大军分为三路而进:前部先锋,由其心腹猛将,“独眼将军”夏侯惇统领;曹操则亲率许褚等一众宗亲宿将,以及智囊谋臣,坐镇中军;后队则由族侄曹休负责押运粮草,保障大军的“后勤命脉”。三路大军,旌旗招展,刀枪如林,陆续从邺都出发,向着汉中方向,浩浩荡荡地开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