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
朝阳透过格窗,映照着殿内飞扬的尘埃,也映照着一群憋红了脸,唾沫横飞的大唐武将。
“陛下!末将李靖请战!愿为先锋,踏破倭奴巢穴,扬我大唐天威!”军神李靖率先出列,声如洪钟。
“药师兄此言差矣!这等扬名立万,为后世子孙报仇雪恨的好事,岂能让你一人独占?俺老程也要去!陛下,末将程知节,请为先锋!”混世魔王程咬金挥舞着拳头,嗓门更大。唾沫星子几乎喷到对面尉迟敬德的脸上。
“还有末将!”
“陛下,算我秦琼一个!”
屈突通、段志玄、侯君集……一个个功勋卓着的将领纷纷出列,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就跨海杀过去,为天幕上那惨死的三十万冤魂,为那浴血奋战的三千五百万军民,讨还血债。
龙椅上的李世民看着麾下这群嗷嗷叫的虎狼之将,心中既是欣慰,又是好笑。
他当然不反对他们这份拳拳报国之心,只是……
他抬手虚按,殿内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粗重的喘息声。
“诸卿忠勇,朕心甚慰。”李世民目光扫过一张张激动的脸庞,缓缓开口,“为后世复仇,扬我大唐国威,此乃应有之义。只是……”
他话锋一转,目光变得锐利:“跨海征伐,非同草原驰骋。舟楫往来,风涛险恶,诸卿……可有精熟水战者?”
一句话,如同一盆冷水,瞬间浇熄了殿内沸腾的气氛。
李靖眉头微蹙,陷入思索。程知节、尉迟敬德等人面面相觑,方才的豪情壮志顿时卡在了喉咙里。他们都是陆地上的猛虎,可到了茫茫大海上,还真有些抓瞎。
大殿内一时有些尴尬的寂静。
程知节挠了挠头,瓮声瓮气地嘟囔了一句:“呃……这个……现在是不太会,但咱老程可以学啊!陛下,这不还有准备时间嘛,学他娘的!”
“噗……”旁边有几个年轻些的文官忍不住笑出声,又赶紧憋住。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皆是无奈摇头。这混世魔王,什么时候都改不了这脾性。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无语。
就在这时,又有两位将领排众而出,正是刘仁轨与孙仁师。
两人神色肃然,躬身行礼:“陛下!臣刘仁轨(孙仁师),愿领兵东征!”
两人神色沉稳,目光坚定,与其他将领的激动外露不同,他们身上透着一种对水战的自信。“臣等虽不敢言百战百胜,然于舟楫操纵、水师战法,略有心得。愿为陛下分忧,为大唐扬帆!”
刘仁轨声音铿锵有力,“臣等愿立军令状!若不能踏破倭国,为后世三千五百万军民雪恨,臣等愿提头来见!”
李世民与房玄龄、杜如晦等重臣交换了一个眼神。
他们对刘仁轨和孙仁师的才能是了解的,这两人确实在水师方面有所涉猎,且为人沉稳,堪当大任。
“好!”李世民眼中闪过赞赏之色,“有此决心,何愁大事不成!朕便以卿二人为帅,刘仁轨为主将,孙仁师为副将,即刻着手组建、操练水师,统筹东征倭国一应事宜!”
二人当即领旨谢恩,而其他武将虽有不甘,却也别无他法。
安排完此事李世民揉了揉额角,将东征倭国之事暂且放下,转而提起了另一件他同样挂心的事情。
“东征之事,暂且议定。朕还有一事,天幕所示,后世之强盛,根基在于万民。其选官用人之法,亦有可取之处。朕以为,欲使我大唐长治久安,国力蒸蒸日上,便要广开言路,开启民智,让天下百姓知礼仪,明事理,有才者皆有报国之门。”
他加重了语气:“朕,欲在大唐,推行‘开启民智’之策!”
李世民此话一出,殿内气氛骤然一变。几位出身高门,那些以维护家族利益为己任的大臣,脸色微变,喉头滚动,显然是有话要说。开启民智?那岂不是要动摇他们世家的根基。
他们顿时脸色微变,眼中闪过一丝警惕与不满,当即便有人按捺不住,想要出列反对。
然而,李世民似乎早有预料,根本不给他们发难的机会。他目光锐利地扫过那几人,声音低沉道:“怎么?诸位有异议?”
不等他们回答,李世民便继续说道,语气沉痛,直指人心:“天幕之上,那晚清之殇,诸卿都已亲见!民智不开,国力衰颓,朝廷昏聩,百姓愚昧!当外敌叩关,我华夏将士,只能手持大刀长矛,以血肉之躯,去抵挡那坚船利炮!那尸山血海,那数倍于敌的伤亡,难道诸卿都忘了吗?!”
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发出“啪”的一声脆响,震得众人心头一跳。
“你们是想让我大唐,重蹈那般覆辙?!想让我华夏的子孙后代,再经历那样的屈辱与绝望?!”
一连串的质问,让那些蠢蠢欲动的世家大臣,顿时语塞,呐呐不敢言。他们或许可以为了家族利益而争辩,但他们不敢公然说,愿意看到华夏重蹈清末覆辙,愿意看到子孙后代再次经历那样的屈辱与苦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