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洛阳城,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宫殿的金瓦上,泛起一层柔和的光晕。城中的柳枝抽出嫩芽,街市上行人往来,一派祥和景象。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朝堂之上却暗流涌动,群臣列班而立,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微妙的紧张感。
以司徒高柔、司空司马孚为首的群臣手持笏板,恭敬地立于殿中。高柔深吸一口气,缓步出列,他的步伐沉稳,衣袍微微摆动,显出一派老成持重的气度。他双手捧笏,微微躬身,声音低沉而恭敬:
"大王,自司马师叛乱以来,天下动荡,百姓流离,社稷几近倾覆。幸赖大王英明神武,将士用命,终使逆贼伏诛,四海重归升平。臣等以为,当改元'嘉平',一则以彰陛下圣德,二则昭示天下太平,使万民知大魏国祚绵长,福泽永续。"
他说完,目光微微低垂,看似恭顺,实则余光暗暗观察着御座之前的曹璟。这改元之议,表面上是歌功颂德,实则暗含试探——高柔心中清楚,若曹璟欣然接受这个提议,或许还无篡位之心;若他推辞,甚至另立新元,那便意味着他有意更进一步,效仿曹爽、司马家,谋夺大魏江山。
殿中一片寂静,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群臣屏息凝神,等待着曹璟的反应。司马孚站在高柔身侧,眉头微蹙,手心不自觉地渗出细汗。他暗想:"今日之举,关乎大魏国运,但愿曹璟能明白我等苦心。"
曹璟站在御座之前,身姿挺拔,神色平静如水。他缓缓扫视殿中群臣,目光所及之处,众人无不微微低头。他心中冷笑:"这些老臣,表面恭敬,实则各怀心思。改元'嘉平'?不过是想试探孤的心意罢了。"
他略作沉吟,嘴角浮现出一丝淡淡的笑意,开口道:"司徒所言极是。司马师之乱,祸国殃民,使先帝蒙尘,百姓遭难。如今叛乱平定,确实该改元以正视听。"他顿了顿,目光在高柔和司马孚身上停留片刻,继续道:"'嘉平'二字甚好,既寓含嘉美太平之意,又暗合天人之望。便依卿等所奏,即日起改元'嘉平'。"
此言一出,殿中气氛顿时为之一松。不少大臣暗自长舒一口气,紧绷的肩膀也放松下来。高柔与司马孚对视一眼,两人眼中都闪过一丝欣慰之色。高柔心想:"看来曹璟暂时还没有篡位之意,大魏江山或可暂保无虞。"他再次躬身,声音中带着几分真诚:"大王圣明!"
司马孚也上前一步,恭敬道:"大王从谏如流,实乃大魏之福,万民之幸!"
然而,他们这口气还未松完,曹璟便再次开口。他的声音依旧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像一把钝刀缓缓切入朝堂的寂静。
"不过——"他目光扫过群臣,语气沉稳,"司马师之乱虽平,但其祸害深远。中原四州饱受战火摧残,百姓流离失所,将士浴血奋战,却因战乱而家业尽毁。"
他顿了顿,指尖轻轻敲击御案,发出细微的声响。朝堂上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他的下一句话。
曹璟的目光如炬,缓缓道:"若不妥善安置,恐生民变。"
这句话像一块巨石砸进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几位老臣交换了一下眼神,隐约察觉到曹璟话中有话。
果然,曹璟继续道:"孤决定,在兖、豫、青、徐四州推行府兵制与均田制。"
"凡无主荒地,皆分给流民与有功将士耕种,使其安居乐业,以固国本。"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哗然!
"大王!”白发苍苍的卢毓猛地踏前一步,声音发颤,"此事关系重大,是否再议?"
曹璟淡淡扫了他一眼,并未回应。
群臣之中,有人面色惨白,有人额头渗出冷汗,更有几位世家出身的官员几乎站立不稳。府兵制与均田制——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朝廷将直接掌控土地分配,剥夺世家大族兼并的田产,分给平民和士兵!
一位身着紫袍的大臣猛地跪地,高声道:"大王!此举恐动摇国本啊!"
曹璟目光微冷,缓缓道:"动摇国本?"
他冷笑一声:"世家兼并土地,百姓无立锥之地,这才叫动摇国本。"
朝堂上瞬间死寂。
那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世家大臣们,此刻脸色铁青。他们世代积累的田产、庄园、佃户,都将在这场变革中化为乌有!
年轻的文鸳却忍不住面露喜色,拳头紧握。他想起自己麾下的士兵,多少人因战乱失去家园,多少人浴血奋战却连一块安身之地都没有。如今大王此举,正是要给他们一条活路!
高柔闻言脸色骤变,额头上瞬间渗出细密的汗珠。他急忙上前一步,宽大的朝服袖口都在微微发抖:"大王,此事关系重大,是否再行商议?"他的声音发颤,几乎带着几分哀求,"中原士族世代忠良,为大魏立下汗马功劳。若贸然推行此政,恐怕......"
"恐怕什么?"曹璟冷冷打断,目光如刀般刺向高柔。他修长的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每一下都像是敲在群臣心上,"司徒大人,孤不是在征求你们的意见,而是在告知你们孤的决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