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事儿?
杨山趁机发言,他早就想换办公室了,自从不能在车间办公后,杨山就回到了憋屈的单人小屋里干活,“厂长,我没问题。要我说,现在大规模的培训已经完成,这个会议室这么大还空着,干脆就把技术方面的人员全都挪到这里办公好了,我也搬到这里。到时候遇到什么问题,大家伙儿商量起来也方便。”
他随手画了个后世的开放式办公开间的布局,靠墙放资料柜,屋子中间用低矮的隔档区分出每个人办公区域,桌子也不用多么的正式,先用木板搭出个架子凑合着用,以后有条件了再添置存放个人物品的柜子。反正厂里有的是遗留下来的原木板材,都不是大件,用来拼接一些办公桌椅板凳还是足够的。
接着杨山又开始洗脑,把后世的那些个什么团队合作的理念啊,激发创新思路什么的观点啦都吹捧一番,听的会议室的几个人晕晕乎乎的。
别的不说,这种方式很节省办公面积啊,所以很快就通过了,史贺也主动腾出了自己的单间,来到会议室办公。
杨山对自己这个机灵抖的太满意了,他已经给自己选好了一个背墙面窗位置,到时候再泡上一杯茶,桌子上再放上几份报纸,不要太幸福。
“厂长,新人安置问题解决了,咱们还是说说试产的事情。”眼看着议题被杨山三下五除二解决了,史贺又开始催促了。
“先等等吧,你和杨山再检查一下各个工序细节,把关键节点上的检测上做好,过两天部里和市局都会派人来现场考察和评估,等他们都通过了,才能试产。咱们的牛已经吹出去了,以后厂子是喝汤还是吃肉,到时候看高下。”伍书记这两个多月到处跑关系要人要钱要材料,忙的脚不沾地,现在临门一脚反而有些患得患失。
“部里还真看得起咱们厂子啊!咱们就这么几十号人,在部里100多家工厂里估计是排倒数,居然还会派人下来?”史贺大大咧咧的吐槽着。
王厂长瞪眼警告他闭嘴,没看到杨山在坐在旁边么?这是看不起谁呢。
史贺知道话说的不合适,赶紧转换话题,“杨山,你知道部里是谁来吗?”
杨山摇摇头,董处长前几天给他写的信里没有提起这事儿。“谁来都差不多,只要咱们的产品过关,产量过得去,我觉得那就没问题。”
“嗯,咱们不能掉以轻心,准备工作做了那么多,最后的攻坚必须一次拿下。”王厂长给与会的众人上发条。
“好的,我这就去车间。”杨山赶紧结束这次会议,他还有事情要做。
上次回归他找了一些统筹学的资料,想把这套理论套用在这条产线上,现在他就在统计产线上的各项参数,代入到他设计的一个函数中去,这样通过计算就能获得提高产线效率的关键点,也能知道效率的天花板在哪儿。说不定到时候他还能写一篇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拿个奖什么的。
其实杨山不知道,这个时候应用数学上的大牛人华先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研究,不久之后他的相关着作就会出版。
杨山轻车熟路的洗手、洗脸、换衣服、戴帽子、戴口罩,走完这套流程后迈步进入了车间,现在几乎所有的预备上产线的工人都在这里进行着操作训练。
因为成本问题,厂子里没办法拿出足够的零配件让工人们锻炼手艺,只能是轮流进行实践操作,手边没活儿的人只能在坐在那里比比划划的进行模仿操作。
“杨技术,工人们太紧张了,还是会偶尔出现差错。”见到杨山进来,李冬生赶紧迎了上去。
杨山一边观摩着工人们的动作,一边心里默记时间,计算着他需要的参数,一时之间没有回答李冬生的问题。
好半天,他才缓了一下,“我知道,都是些小错误,比如焊接电线的时候连错了或者忘记了其中的一个小步骤之类的,等动作熟练之后这样的错误就会大幅减少。”
“我提两个办法,你可以参考参考。第一,建立一些简单易行的纠错设置,比如通过标注颜色提醒操作工人该焊接哪条线,比如每个工序都只在工作台上摆放当次操作需要的部件,这样就能很好的提醒工人自己漏没漏步骤。
第二,设置详细的检查单,下一工序的人在进行操作前核对上一工序的操作步骤,然后填写检查单。老史之前提出的那个检查方法太粗放了,起不到提醒的作用。这次咱们用白纸黑字确定下来。”
“这是不是太花时间了,会影响产量。”
“只要能通过这种办法把整体差错率降1个点,那我们就是赚的。”杨山假意举了举他手里的计算草稿,非常自信的说。其实他手里拿的草稿根本就和刚才说的事情无关。
李冬生对杨山在理论上的本事极其佩服,只要他说赚那就肯定赚,所以李冬生立刻找人去落实杨山的想法。
杨山也没再说话,找了个角落站在那里,自顾自做着他的事情,时不时的抬头观察工人们干活,然后继续低头演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